摘自《妙用黄芪治百病》
黄芪的美丽传说
许胤宗妙用黄芪救太后,治好中风
《旧唐书·方技传》记载: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而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
其用黄芪、防风两味中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药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治,柳太后康复如初。
柳太后猝患中风,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失调所致。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黄芪得防风相助,其功效愈大,两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机。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许胤宗由于治好了柳太后的中风而出了名,还因此被晋升为义兴太守。隋朝时担任了尚药局奉御。
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
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本草纲目》)
王清任:黄芪补气化瘀,拟定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
王清任是清代革新医学家,所著《医林改错》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者15首,用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君药者10首,黄芪最大用量八两,最小用量五钱。
虽然全书没有黄芪专论篇,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他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
王清任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治疗疑难杂症,后人对王清任运用黄芪的经验多有发挥,临证并不局限于原书的病症范围,是“异病同治”治则的灵活体现。
邓铁涛:黄芪补益调血压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黄芪的功效归纳为:陷者举之、升者平之、攻者补之、瘫者行之、表虚固之。
陷者举之,如脏器下垂,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升者平之,升者血压升高也。邓老治疗气虚痰湿型高血压,重用黄芪治之。邓老的体验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
攻者补之,邓老认为胎死于腹中,已成“邪实”,是虚中夹实证。
瘫者行之,邓老认为偏瘫、截瘫均属气虚夹瘀证,他推崇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之。其体验为:凡气虚血瘀之偏瘫,用黄芪方,都有疗效。治疗一例截瘫,单日黄芪用至360克。
表虚固之,固表就是“实卫”。凡属气虚之盗汗、自汗者,均可用黄芪方。
陆仲安:黄芪治疗“消渴”,胡适糖尿病全愈
陆仲安(1882~1949),曾在北京行医,因善用黄芪治疗疑难危症,故有“陆黄芪”之称。
1920年秋,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胡适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身体日显消瘦,经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糖尿病晚期,并认为无药可治。其朋友马某提议请中医治疗,胡适说:“中医之学,不根据科学上之系统研究,不足凭也。” 马某说:“西医已束手矣,与其坐以待毙,曷不一试耶?”胡适勉强从之。
马某便请来陆仲安诊治,陆仲安诊脉后说:“此易事矣 饮以黄芪汤,如不愈,唯我是问。”胡适服中药数月,果然痊愈。这时,胡适对中医治疗仍然有疑,便去走访协和医院,医院的西医进行检查后,大诧云:“果愈矣 谁为君谋?用何药?”胡适便把服用中药的实情告诉了他们。
著名西医俞鸿宾托人到胡适住处抄出了全部药方,并将药方缀作一文,刊登在丁福保主编的《中西医药杂志》上。
胡适病愈后,曾在林琴南送他的一幅画上题一篇文章,其主要内容为:“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学西医的,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陆先生诊看,陆先生曾用黄芪十两、人参六钱,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摘自《中国知网》
中药黄芪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药理作用探讨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3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常规组(61例)和黄芪组(71例)。给予两组常规治疗。黄芪组增加黄芪治疗。结果:1、常规治疗组61例(动脉粥样硬化16例、心力衰竭19例、冠心病、心绞痛26例)患者:总有效率81.97%。2、中药黄芪治疗71例(动脉粥样硬化19例、心力衰竭22例、冠心病、心绞痛30例)患者:总有效率97.18%。
现代药理学证实,黄芪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包含:1、清除氧自由基。2、抑制血栓形成。3、保护线粒体。4、抑制钙超载。5、提升心肌β受体数量。6、影响PDE活性。
综上所述,黄芪总有效率97.18%,显著高于常规组,宜推行中药黄芪用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中药黄芪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分析
山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行中药黄芪治疗的157例患者。其中:糖尿病 40例,心力衰竭43例,慢性乙型肝炎 27例,脑血栓47例,全部患者均在相应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药物治疗,结果治疗后,157例患者,80例显效,68例有效,总有效率为 94.27%。(1)糖尿病40例,其中显效21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95.00%:(2)心力衰竭43例,其中显效20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0.70%;(3)慢性乙型肝炎27例,其中显效 13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 92.59%:(4)脑血栓 47 例,其中显效26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97.87%。
结论:中药黄芪药理作用包含强化免疫系统、调节血糖、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它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脑血栓等疾病,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黄芪注射液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78例疗效观察
济南市中医医院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患者,治疗组78例给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50例,给予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
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疗效优于川芎嗪注射液。
试验研究表明: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的作用。黄芪还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物酶活性,具有清除体内氧自由基的作用,减少血栓形成。从药理的角度证实了黄芪补气生阳、通经活络、祛除瘀滞的作用。从临床角度证明,黄芪注射液对半身不遂的效果令人满意。
中风后遗症100例治疗体会
山东煤矿总医院采用中药黄芪补阳方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30天为1疗程,连服3疗程,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7~68岁;病程3个月~2年。其中偏瘫兼口角歪斜25例,偏瘫兼语言不利 47 例,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兼有28 例。
疗效标准:依据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治愈:肢体肌力恢复至应Ⅱ级,言语清楚,生活能自理且能参加劳动;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恢复,肌力恢复至Ⅲ级以上,生活能自理;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肌力不到川级,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肌力无提高。
治疗结果:本组100例,治愈68例,显效20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
讨论:而大剂量的黄芪、人参对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电泳等具有有益的影响,可防止血栓形成。
大剂量黄芪治疗中风后遗症:共观察60例,脑溢血25例。脑梗塞35例,平均病程2.7年。后遗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或不省人事。病前多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心悸等症状。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黄芪用量30g;治疗组黄芪剂量从60g
逐渐加大到90g、120g、150g,30天为一个疗程。两组疗程相同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93.3%,治疗组总有效率100%。
讨论:中风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临床观察,黄芪对高血压还有控制血压的作用,与近代中药药理研究,黄芪皂苷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相吻合。临床对照观察表明,大剂量黄芪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传承黄芪治中风理论 创新心脑血管科学配方
问康堂黄芪百合胶囊,源自药圣李时珍经典名方,以中医养脾胃补气血理论为依据,现代科学组方精选黄芪、茯苓、百合、人参,经实验评价具有扶正气、强免疫的功效,标志性成分“长寿因子”总皂苷的含量每100g高达90mg。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实,总皂苷适合这些人尽快服用:
1.心血管人群:总皂苷通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粘稠度,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明显改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不齐、胸闷气短等心血管疾病症状。
2.脑血管人群:总皂苷能够调节血小板的功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的流动性,使血液能够更加顺畅地在血管中流动,降低血栓形成,促进脑血栓、脑梗塞、脑溢血、半身不遂等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
3.高血糖人群:总皂苷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免疫力低下人群:总皂苷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再生,也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能让人体免疫力明显提高。
5.高血压人群:总皂苷具有舒张血管,显著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功效,能明显降低血压,还能明显减慢心率,维持血压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