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9在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支庞大而精密的防御部队,时刻保护我们免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害。这支部队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免疫系统,而“免疫五项”—C3、C4、IgA、IgG、IgM,则是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它们就像是“晴雨表”,随时能够反映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对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肿瘤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五项如同一把打开免疫系统大门的钥匙,帮助医生洞察潜在的健康风险。对于反复感染、不明原因发热或疑似自身免疫病的患者,这项检查尤为重要。通过科学解读指标,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能及早发现疾病,还能主动筑牢免疫防线,守护生命健康。免疫五项包括C3、C4、IgA、IgG、IgM,对于抵抗外来入侵的病原体或者异物等外来抗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IgG是最常见的抗体,是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占总量的70%~75%。IgG、IgA、IgM是三种免疫球蛋白,C3、C4是两种补体。了解它们的作用、异常解读及临床意义,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有重要价值。
IgG
作为血清中的抗体“老大哥”,约占人体血清中总免疫球蛋白含量的75%。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增高见于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牛皮癣、麻风病、疟疾、肾炎等。降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混合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选择性IgG缺乏症、蛋白丢失性肠病、肾病综合征、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IgM
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巨球大哥”,半衰期5-10天。IgM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是接种疫苗或感染病原体后最先产生的高效抗体,是免疫反应中的先锋部队,对发现早期感染意义非常大。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IgM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蛋白,天然抗A与抗B血型凝集素、类风湿因子、冷凝集素等均属于IgM抗体。IgM增高见于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等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巨球蛋白血症等;IgM降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蛋白丢失性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皮肤大面积烧伤等。
IgA
IgA是人体分泌物和血清中的守卫战士,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新生儿血清中无IgA抗体,但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IgA。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其中血清型IgA含量占总IgA的85%左右,血清型IgA虽有IgG和IgM的某些功能,但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分泌型IgA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肠液、尿液、汗液等),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主要抗体,故又称“黏膜局部抗体”。
增高见于慢性肝病、亚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囊性纤维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乳腺癌、IgA肾病、IgA骨髓瘤等。降低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抗体缺乏症、免疫缺陷病、选择性IgA缺乏症、无γ-球蛋白血症、蛋白丢失性肠病、烧伤、抗IgA抗体现象、免疫抑制剂治疗、妊娠后期等。
补体C3和C4
人体血液补体蛋白总量约占总蛋白的10%左右,其中C3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主要由巨噬细胞和肝脏合成,是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起始补体分子。补体C4是一种多功能β1-球蛋白,是参与经典激活途径第二个补体分子,在补体激活过程中C4被水解为C4a、C4b,两者在补体活化、促进吞噬、防止免疫复合物沉着和中和病毒等方面发挥作用。增高主要见于感染恢复期和某些恶性肿瘤患者,急性病毒性肝炎、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等也可出现增高。降低主要见于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等。细菌感染时,常常由于补体替代途径的活化使补体水平降低。研究发现,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水平异常是导致SLE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补体C3、C4和抗C1q抗体水平可对SLE的病情及治疗效果作出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