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视力健康的常见眼病。不少人听说白内障手术耗时短、切口小,便觉得它是“小手术”,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同时,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如今白内障手术中又应用了哪些能提升效果的“黑科技”?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科普。
白内障手术,真的是“小手术”?
从时间层面来看,一场顺利的白内障手术,或许仅需短短几分钟便可完成;从对患者身体条件的要求而言,基本上只要患者能够平躺不动10分钟,且全身没有严重基础疾病,便可以接受手术,甚至术后即刻就能起身活动;再看手术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切口大小通常仅2毫米左右,甚至更小。基于这些因素,医生常向患者称其为“小手术”,目的是给予患者安全感,使其在住院期间能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不过,即便手术时间短,术前仍需进行全面眼部检查,如验光、角膜地形图等,以评估眼部条件,这也是保障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若从手术操作步骤和技术难度来评判,白内障手术实则并不简单。在我国,依据手术的技术难度、复杂性以及风险度,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属于二级手术,即存在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具备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白内障抽吸术则被列为三级手术,意味着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为复杂、风险度相对较高;至于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以及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玻璃体切除术后、小瞳孔等复杂因素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更是归为四级手术,即技术难度极大、手术过程极为复杂、风险度极高的手术。由此可见,平日里我们眼中看似“小小”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实际上在手术分级制度中属于三级手术。部分伴有小瞳孔、虹膜炎、玻璃体切除术后、超高度近视悬韧带松弛脱位、内皮功能差等复杂情况的白内障手术,更是最高等级的四级手术。所以,白内障手术绝非简单的“小手术”,它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还离不开专业医疗团队的协作,如此方能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
白内障手术中的“黑科技”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
这一技术堪称白内障手术领域的重大革新,实现了从“有刀”到“无刀”的飞跃。手术过程中,飞秒激光替代了传统手术刀进行部分操作,如制作角膜切口、撕囊以及粉碎晶状体等。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的引导下,医生能够进行可视化手术,保证手术的可控性以及微米级别的精度。与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相比,其优势显著。例如,撕囊直径可精确控制在5.0mm±0.2mm内,为功能性人工晶体(如多焦点、散光矫正型)的植入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减少了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损伤,研究显示内皮细胞损失率降低约30%,有效降低了术后角膜水肿的风险;还可根据患者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个性化调整激光参数,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化手术,精准的囊袋定位减少了人工晶体偏位风险,大大提升了术后的视觉质量,尤其对于夜间视力要求高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二)MILOOP零能量碎核技术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白内障,如角膜内皮数量稀少、晶状体硬度极高、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断裂等情况,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存在诸多风险。而MILOOP零能量碎核器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曙光。它采用具有独特记忆功能的镍钛合金线圈,仅需通过3.0mm的微小切口即可进入眼内,以零能量、锋利向心性的方式进行预碎核操作。该技术操作过程轻柔,能快速将硬核分割成易取出的小块,缩短术中操作时间。这一技术避免了常规超声乳化手术中,因超声能量产生大量热量对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造成的热损伤,同时减少了对晶状体悬韧带及囊带的扰动,全方位保护了眼内组织,极大地满足了眼科医师对完美白内障手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