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伤后别乱揉 正确处理掌握四原则

扭伤后别乱揉 正确处理掌握四原则
作者:​李尧炜   单位:眉山市人民医院
181

生活中,脚踝扭伤、手腕挫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十分常见。但临床发现,60%以上患者因揉搓、热敷、强行活动等错误操作,导致伤情加重、恢复延长,甚至遗留慢性疼痛。作为急诊科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国际指南,教你把握“黄金48小时”,科学应对急性损伤。

警惕!扭伤后乱揉的三大危害

急性损伤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液渗出形成肿胀,此时揉搓会引发三重风险:

1.加重出血肿胀:揉搓外力扩大血管破裂范围,加剧出血与肿胀,延长恢复时间。

2.加剧组织损伤:损伤后韧带、肌肉脆弱,揉搓可能使轻度撕裂转为重度撕裂,增加治疗难度。

3.掩盖严重伤情:若合并隐匿性骨折或关节脱位,揉搓可能导致骨折端移位,延误诊断与治疗,增加后遗症风险。

科学应对:牢记“RICE四原则”

RICE原则是国际公认的急性软组织损伤处理标准,适用于扭伤、拉伤、挫伤,伤后48小时内必须严格执行。

(一)休息(Rest):立即制动,防二次伤。

1.停止活动:无论疼痛轻重,受伤后需立刻停止运动或负重,如脚踝扭伤后勿行走,避免“忍痛试动”。

2.临时固定:条件允许时,用硬纸板、夹板或衣物固定关节,限制活动范围。

3.轻柔活动:伤后2-3天疼痛缓解,可在医生指导下缓慢活动关节,预防肌肉萎缩。

(二)冰敷(Ice):48小时内控肿关键

1.原理:低温收缩血管,减少出血与炎症反应。

2.操作: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矿泉水瓶)敷伤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避免冻伤皮肤。

3.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冰敷缩至10分钟;皮肤破损者暂停冰敷并就医。

(三)加压包扎(Compression):适度加压限肿胀

1.方法:弹性绷带从损伤远端向近端缠绕(如脚踝从脚趾向小腿),松紧以能伸入一根手指为宜。

2.注意:过紧易阻断循环致肢体麻木发紫,过松则无效;包扎后每小时观察末梢循环,曾有患者因过紧缺血麻木,松解后缓解。

(四)抬高患肢(Elevation):重力促回流减肿

将患肢抬至高于心脏水平,如下肢垫3-4个枕头,上肢用三角巾悬吊胸前,夜间睡眠也保持该姿势,加速淤血消退。

扭伤后四大禁忌:这些操作别碰

1.忌揉搓按摩:加重出血肿胀,可能加剧韧带撕裂、掩盖骨折。

2.忌立即热敷或用活血药:急性期(48小时内)热敷、红花油扩张血管,增加出血量;48小时后再热敷促淤血吸收。

3.忌强行活动:“忍痛走两步”破坏韧带修复,导致关节不稳、习惯性扭伤,需制动至医生评估。

4.忌酒精或膏药:酒精刺激皮肤,膏药中活血成分加重急性期肿胀,优先物理处理,用药遵医嘱。

危险信号:出现这些情况必就医

轻度扭伤可居家处理,若有以下症状,提示合并骨折、神经血管损伤,需立即急诊:

1.肢体无法承重,轻微活动即剧痛;

2.关节畸形、皮肤紫黑,或末梢发凉、麻木;

3.冰敷休息7小时,疼痛肿胀无缓解反而加重,或扩散至小腿。4.受伤后发热、寒战。

建议:即使症状轻48小时内也需拍片,评估骨头损伤程度,避免延误治疗。

科学康复:分三阶段恢复

1.急性期(0-48小时):以RICE原则为主,补充维生素C、钙与维生素D,促进组织修复。

2.恢复期(48小时后):改用40-50℃温热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钟;踝关节做提踵、画圈,膝关节做靠墙静蹲,轻度恢复力量。

3.康复期(3周后):在专业指导下系统训练,逐步恢复运动能力,预防再扭伤。

预防扭伤:日常做好4点

1.运动前热身:做提踵、单脚站立、脚踝画圈,增强本体感觉;

2.选支撑性好的鞋:运动或走不平路时穿包裹性强的鞋,避免高跟鞋;

3.专注路况:雨天、夜间行走减速,避免分心(如玩手机);

4.练关节稳定性:通过平衡、力量训练,提升踝膝稳定性。

结语

扭伤虽小,处理不当易留隐患。牢记RICE原则,避开禁忌,轻度损伤1-2周可康复;若延误诊治,可能遗留慢性疼痛。掌握科学急救知识,转发给家人朋友,共同守护关节健康。

2025-08-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