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CPHS)数据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高达13.7%,估算患者总数近1亿。更令人担忧的是:
死亡率攀升:已位居我国单病种死因第3位
诊断率低下:仅2.6%的患者知晓自身病情
疾病负担重: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慢阻肺是我国DALYs(伤残调整生命年)损失的第3大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沉默杀手”的认知。
慢阻肺的疾病本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核心病理改变包括:
1.小气道病变:气道壁纤维化、管腔狭窄
2.肺实质破坏:肺泡结构破坏、肺气肿形成
3.慢性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浸润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具有不完全可逆性的特点。需要特别指出:
1.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COPD的两种主要表型
2.当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不可逆气流受限时,即发展为COPD
3.肺功能检查是确诊的必要条件。
慢阻肺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年龄≥35岁: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烟草暴露:吸烟与“二手烟”暴露史是引发慢阻肺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居住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尤其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的地区;居住在气候寒冷、潮湿地区以及使用燃煤、木柴取暖。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粉尘、有毒有害化学气体、重金属颗粒等。
慢阻肺家族史。
特定疾病史: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 不良肺生长发育史:胎儿时期肺发育不良;婴幼儿时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
营养因素:维生素A缺乏;营养状况较差,体重指数较低。
遗传因素: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如果年龄在35岁及以上,且同时具有2项及以上高危因素,就属于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应注意有效控制高危因素的暴露,并结合慢阻肺症状的有无,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应检查。
慢阻肺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咳嗽:首发症状,晨间明显
咳痰:白色黏液痰,急性加重期呈脓性
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从劳力性发展到静息状态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胸闷和喘息,常见于重症或急性加重患者;重度患者常有乏力、体重下降和食欲减退。
如果存在以上症状,特别是慢阻肺高危人群,应考虑慢阻肺的可能,并及时就医完善肺功能和胸部影像学等检查,以便于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与治疗,减缓病情进展。
慢阻肺可以导致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全身炎性反应和骨骼肌功能不良,并促进或加重并发症的发生。慢阻肺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最常见的是心血管疾病、抑郁和骨质疏松。
肺功能检查的重要性
肺功能是目前公认的监测气流受限和评估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存在慢阻肺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或者有长期咳嗽、咳痰等症状的人,应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
如何预防慢阻肺
1.戒烟
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戒烟和避免二手烟暴露是慢阻肺预防和治疗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2.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
长期暴露于粉尘、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中的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
3.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营养,规律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4.接种疫苗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60岁以上人群应及时接种肺炎和流感疫苗,以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
5.定期监测肺功能
为了早期发现和治疗慢阻肺,建议慢阻肺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除了预防,定期检查也是关键,尤其是以下这四类人:
A.长期吸烟的人。
B.有长期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的人。
C.经常接触污染气体、粉尘的人。
D.已经在医院确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
记住:早期诊断和规范管理可使大多数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