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 避免“小感染”拖成“大麻烦”

微生物检验 避免“小感染”拖成“大麻烦”
作者:陈朴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
121

生活里难免遇到磕碰:切菜时划伤手指、运动时擦伤膝盖、老人不小心摔破皮肤……多数人觉得“小伤口而已,擦点碘伏就好”,可一旦伤口开始红肿、发热,甚至流出黄色脓液,就可能是细菌“找上门”的信号。这时候,光靠外用消毒药可能不够,及时做微生物检验,才能揪出“致病菌”,避免“小感染”拖成败血症、骨髓炎这类“大麻烦”。

先说说我在门诊遇到的真实案例:去年夏天,28岁的小李打篮球时擦伤了小腿,他随便用清水冲了冲,贴了片创可贴就没管。3天后,伤口开始红肿、疼得没法走路,还流出黄绿色脓液,体温也升到了38.5℃。到医院检查时,我发现他的伤口已经出现“蜂窝织炎”——细菌顺着皮下组织扩散,再拖下去可能引发败血症。我们立刻给他做了“伤口分泌物培养”,3天后微生物检验报告出来,确诊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用了针对性抗生素,小李才慢慢好转。

很多人疑惑:“伤口感染为啥要做微生物检验?我直接用头孢、阿莫西林不行吗?”这里要明确一点:不是所有感染都能用同一种抗生素,不同细菌对药物的“抵抗力”天差地别。比如常见的葡萄球菌里,有些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普通头孢对它完全没用,必须用万古霉素这类特殊抗生素;而链球菌感染,用青霉素类药物效果就很好。如果不做微生物检验,盲目用抗生素,不仅可能“杀不死”致病菌,还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性,下次真的需要时,药物就失效了。

那微生物检验是怎么“揪出”致病菌的呢?简单说分三步:第一步是“取标本”,医生会用无菌棉签蘸取伤口的脓液或分泌物,有时还会用无菌针头抽取少量感染部位的液体,确保标本没被外界细菌污染;第二步是“培养”,实验室会把标本放到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里,在37℃的恒温环境中培养1~3天,让细菌大量繁殖——就像给细菌“提供舒适的温床”,让它们从“隐形”变“可见”;第三步是“鉴定与药敏试验”,通过专业仪器观察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确定是哪种细菌,再用不同抗生素测试细菌的敏感度,最后给出“哪种药有效、哪种药无效”的报告。

可能有人会觉得“等检验结果要3天,会不会耽误治疗?”其实不会。医生在开检验单的同时,会根据伤口位置、感染程度,先用“经验性抗生素”控制感染,比如皮肤表面的轻微感染,可能先选头孢类药物;而深部伤口感染,可能会用覆盖范围更广的抗生素。等微生物检验结果出来后,再调整为“针对性抗生素”,相当于从“广撒网”变成“精准打击”,既能保证疗效,又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这几种伤口感染信号出现时,一定要及时做微生物检验。比如伤口红肿范围超过2厘米,摸起来发烫,疼痛越来越重;伤口流出的脓液不是清澈的,而是黄色、绿色或带血丝,还伴有臭味;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这些都可能是细菌扩散的征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老人、儿童,或者伤口是被生锈金属、动物咬伤造成的,更不能掉以轻心——这类人群免疫力较弱,细菌更容易扩散,及时做微生物检验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并发症。

还要特别提醒几类人群:糖尿病患者伤口感染后,因为血糖高,细菌容易繁殖,一定要及时做检验;老人和儿童免疫力弱,小伤口也可能引发严重感染;被生锈金属、动物咬伤的伤口,可能有特殊细菌(如破伤风杆菌),必须通过检验排除风险。另外,如果伤口红肿超过3天不消退、脓液有臭味、伴随发热寒战,或者伤口长期不愈合(超过2周),都要尽快做微生物检验。

最后想强调:伤口感染不是“小事”,但也不用恐慌。正确的做法是:小伤口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碘伏消毒,保持干燥;一旦出现红肿流脓,别自己随便涂药膏、吃抗生素,先去医院让医生评估,必要时做微生物检验。找到致病菌、用对药,多数感染1~2周就能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记住:对伤口感染“上心”,就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