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糖尿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慢性杀手”。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糖尿病患者超1.4亿,但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不足50%。许多患者认为“慢病只需吃药就行”,却忽视了自我管理的关键作用。实际上,通过科学的自我管理,患者不仅能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围绕“五步法”,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提供实用管理指南。
第一步:定期监测,做自己的“健康哨兵”
监测是慢性病管理的基石,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
1.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晨起床后30分钟(空腹、未服药)和睡前各测量一次血压。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吸烟、饮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定期校准),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重点关注晨峰血压(起床后2小时内)。
2.糖尿病患者:每天监测空腹血糖(早餐前)和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血糖波动较大时增加运动前后和睡前血糖的测量;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使用经过认证的血糖仪,记录结果以供复诊时使用。
3.误区提醒:认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监测”是错误的!疾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长期失控仍会损伤器官。
第二步:合理膳食,筑牢控病基础
“管住嘴”是控制血糖和血压的核心。
1.共性原则:每天盐摄入量小于5克,减少动物油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选择健康脂肪;使用“餐盘法”搭配饮食——餐盘分为1/2非淀粉蔬菜、1/4优质蛋白和1/4全谷物。
2.高血压患者: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芹菜),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每天粗粮占主食的1/3,选择鱼、禽等低脂蛋白。
3.糖尿病患者:主食定量(每餐不超过1拳头大小),优先选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在两餐之间食用低GI水果(如苹果、柚子),每次不超过200克。
第三步:规律运动,激活调节能力
运动是“天然的降糖降压药”。
1.运动类型:适合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太极拳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糖尿病患者应避免空腹运动。
2.运动要点:餐后1小时运动最佳,每次30~40分钟,每周累计不少于15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为宜,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
3.特殊提醒: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应测量血糖,如果血糖低于5.6mmol/L,先吃15克碳水化合物;随身携带糖果以防低血糖,穿舒适的鞋袜保护足部。
第四步:科学用药,坚守治疗底线
遵医嘱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1.用药原则:两类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管理,不能因为“指标暂时正常”而自行减药或停药。高血压患者中约5%~10%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停药(需医生评估);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并非“依赖”,而是补充生理激素,早期使用可保护胰岛功能。
2.实用技巧:使用分药盒整理药物,设置闹钟提醒服药;出现副作用及时告知医生调整,不要擅自停药。
3.误区纠正:“西药伤肝肾”是谣言!规范用药的获益远大于风险,擅自停药可能引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第五步:心理平衡,稳定生理指标
不良情绪是血压和血糖波动的“隐形推手”。
1.压力管理: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或通过养花、书法、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2.社交支持: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以缓解压力;家属应给予理解和陪伴,避免过度施压。
3.睡眠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优质睡眠,打鼾严重的人应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时就医。
结语
慢病管理是持久战,坚持“监测、饮食、运动、用药、心理”五步法,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可将病情控制在理想范围,甚至实现部分逆转。记住:自我管理是控病核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从现在行动,让“慢病”不再成生活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