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又称“第三磨牙”,是人类口腔中最后萌出的一组牙齿,位于牙列的最后端,也被称为“尽头牙”,学名叫第三磨牙。智齿的萌出时间一般在17至25岁之间,但也有部分人可能在30岁甚至更晚才长出智齿。智齿萌出时间一般接近成人,象征人类心智成熟,因此被赋予“智慧之齿”,简称“智齿”。由于智齿萌出时其他恒牙的位置已经相对稳定,因此智齿往往缺乏足够的空间正常生长,容易出现阻生的情况。智齿的生长方向可能是部分阻生、完全埋伏在牙龈或颌骨内,甚至会横向或倾斜生长,顶坏邻牙或引起发炎等口腔问题。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长了智齿?
智齿的生长情况因人而异,有人可能只长出1~3颗,有人天生就没有智齿,也有人很幸运能完整长出4颗完全正常的智齿。自己也可以对照着镜子自查,从一侧门牙往后数第八颗牙齿。判断是否长智齿,最好是到口腔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口腔科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必要时辅助口腔X光片进行综合判断。
智齿可能引发的问题
牙齿排列不整齐。受口腔位置限制以及智齿萌出动力的影响,会造成牙齿拥挤、排列不整齐。
智齿冠周炎。未萌出的智齿周围覆有盲袋,容易残留食物碎渣、滋生细菌,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智齿周围的软组织可能会发炎,引起疼痛和肿胀,这就是“智齿冠周炎”。智齿冠周炎还可能导致张口受限、进食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全身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孕妇尤其需要注意,智齿引发的炎症可能会对母婴健康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
龋齿。大多数智齿由于生长位置不佳、比较靠后,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被清洁,引发食物嵌塞、口臭,牙龈滋生细菌,易蛀牙,甚至波及邻牙,导致龋齿等问题。
口腔溃疡。部分阻生智齿的生长方向特殊,可能会反复刺激口腔内的局部组织,形成溃疡。如果不加以治疗,情况可能会恶化,甚至有癌变的风险。
如果需要拔牙,建议在18~25岁拔牙,此时牙根未完全形成,骨弹性较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如何判断智齿去留?
1.需要保留的智齿:正常咬合关系的智齿;因修复需要,可以用作基牙的智齿;第一磨牙缺失,第二磨牙前移做准备时;身体因素不能拔牙;位置低、埋伏深,对邻牙没有影响,或者拔除后可能造成较大创伤的智齿。
2.需要拔除的智齿:严重龋齿治疗难度大,且已波及牙髓;有牙源性囊肿或者引发肿瘤的智齿;引发冠周炎的智齿;阻生智齿压迫第二磨牙,导致食物嵌塞;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智齿;牙齿畸形矫正需要拔除的牙齿。
日常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定期去口腔科检查,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监测智齿冠周炎的发病风险。
注意口腔卫生:智齿生长期应加强周围牙龈的清洁,减少牙菌斑堆积。每次进食后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及时清除食物残渣。选择软毛小头牙刷,餐后刷牙一日3次,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避免刷毛变形而影响清洁效果。
早期干预:预防性拔除阻生智齿。
孕前预防:怀孕前系统检查牙齿,及时排除智齿冠周炎发生的可能性。
拔牙前的准备事项
选择正规医院,确保安全和效果;对于女性患者,应避开经期,以免引起出血过多或其他不适。
尽量选择在早上拔牙,这样如果拔牙后出现特殊情况,方便及时找医生处理。
不要空腹拔牙,以免引起心慌、低血糖等不适症状;拔牙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
拔牙前,要了解自己的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并及时告知医生。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如果病情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不建议拔牙。
如果正在服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最好咨询医生是否可以停药(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此外,身体状态不佳或免疫力低下时,也不建议拔牙,因为这不利于伤口愈合。
虽然智齿可能会给口腔健康带来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智齿都会引发危害。有些智齿可能完全长在软组织或骨组织内,终生都不会被发现,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威胁,这类智齿可以不进行处理。然而,如果智齿出现生长位置不佳、反复发炎或其他问题,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医生,必要时进行拔除,以避免更严重的口腔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