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毛病”,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多数人觉得,感冒不用管,扛几天就能好。可有些人感冒却反反复复,拖上两三周都不见好。这时候要小心了:这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而是身体在通过“感冒样症状”提醒你:更深层的健康问题出现了。
普通感冒的“时间表”
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后1~3天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低热等症状,5~7天症状逐渐减轻,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两周。医学上把这称为“自限性”——不用特殊治疗,身体自己能恢复。健康成年人每年感冒2~3次是正常现象,儿童因为免疫系统没发育完全,感冒次数可能更多。如果感冒症状符合这个规律,也没有其他严重表现(比如高烧不退、喘不上气、胸痛),通常不用太担心。
感冒总不好,可能藏着这些“大问题”
如果感冒超过两周还没好,或者好了又反复,可能是以下原因在“捣乱”。
1.免疫力“掉链子”。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部队”,负责消灭病毒和细菌。如果免疫力下降,病毒清除速度变慢,感冒就会拖很久。免疫力低下的常见原因包括:长期生病(比如糖尿病、肾病)、吃免疫抑制剂(比如器官移植后用的抗排斥药)、缺乏营养(维生素D、锌、蛋白质不够)、长期压力大或睡眠不足。这些情况会让身体“打不过”病毒,感冒自然好得慢。
2.过敏在“冒充”感冒。过敏性鼻炎是感冒的“模仿高手”。它的症状和感冒几乎一样:鼻塞、流涕、打喷嚏,但通常不会发烧,而且接触过敏原后症状会加重。很多人把过敏性鼻炎当成感冒治,结果越拖越严重。如果你每年固定时间(比如春天花粉季)感冒,或者在家打扫卫生后症状加重,可能是过敏在作怪。
3.鼻窦炎“找上门”。感冒时,鼻子和鼻窦的黏膜会肿胀,如果炎症一直不消,就可能发展成鼻窦炎。鼻窦炎的典型表现是:鼻塞变重,鼻涕变成黄绿色且黏稠;额头或脸颊有压痛感;晚上躺下时咳嗽加重;闻不到气味。如果感冒后出现这些症状,说明鼻窦可能被“堵”住了,需要及时清理炎症。
4.哮喘的“早期信号”。有些哮喘患者第一次发作时,不会喘,只会反复咳嗽、胸闷,容易被当成“感冒后咳嗽”。尤其是孩子,如果感冒后咳嗽超过4周,要警惕咳嗽变异性哮喘。这种哮喘不喘,但会长期刺激呼吸道,影响生活质量。
5.其他疾病的“伪装”。除了上面几种情况,还有一些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感冒总不好”:比如胃食管反流(胃酸刺激喉咙引发咳嗽)、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吸烟的人感冒后咳嗽加重)、甚至HIV感染(早期症状类似感冒,但会伴随长期低热、盗汗、体重下降)。
怎样判断“感冒”需要警惕?
可以通过这几个问题初步判断:感冒症状持续超过两周了吗?发烧超过三天,或者体温超过39℃了吗?鼻涕或痰变成黄绿色了吗?有没有喘不上气、胸痛、咳血?孩子有没有吃不下饭、一直睡觉、呼吸急促?老人或免疫力差的人症状是不是越来越重?如果符合其中一条,建议尽快去医院。
预防和应对:从生活细节做起
1.增强免疫力是关键。免疫力强,感冒自然好得快。平时要做到:吃饭不挑食,保证蛋白质(肉、蛋、奶)、维生素(蔬菜、水果)、矿物质(坚果、豆类)的摄入;每天睡够7~8小时,熬夜会拖垮免疫系统;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比如快走、跳绳);老年人可以打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2.区分感冒和过敏。如果感冒总在固定时间或环境发作(比如春天、打扫房间后),可能是过敏。可以记下症状出现的时间和接触的东西,去医院做过敏原检测(比如皮肤点刺或抽血)。知道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比如用防螨床品、定期清洗空调滤网),症状就能控制住。
3.科学治疗感冒。感冒没有特效药,主要是缓解症状:发烧、头痛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鼻塞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子;咳嗽可以喝蜂蜜水(1岁以上儿童适用)。记住: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没用,别乱吃。如果症状轻,多喝水、多休息就行;如果症状重,再考虑用药。
结语
感冒虽小,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感冒总不好,别硬扛,也别自己乱吃药。及时去医院,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平时多注意增强免疫力、区分感冒和过敏、科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