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乙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我国是乙肝大国,据统计,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7000万,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3000万。乙肝病毒会持续攻击肝脏,引发炎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和疾病进展机制,是患者科学管理病情的第一步。
抗病毒治疗:乙肝管理的核心策略
治疗时机的选择:并非所有乙肝患者都需要立即抗病毒治疗。当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且ALT持续异常(超过正常上限),或存在明显肝脏炎症、纤维化时,应启动抗病毒治疗。此外,对于肝硬度值升高、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患者,治疗门槛会适当降低。定期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肝脏弹性测定等检查,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治疗时机。
药物选择与规范用药: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丙酚替诺福韦。恩替卡韦价格相对亲民,耐药率低;替诺福韦酯抗病毒作用强,适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丙酚替诺福韦靶向肝脏,安全性更高,对骨、肾影响小。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固定时间服用,避免漏服、随意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病毒反弹、病情加重。
日常管理:打好肝脏保卫战
饮食调节:乙肝患者的饮食应遵循“均衡、清淡、营养”原则。多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有助于修复受损肝细胞;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同时,要严格禁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速病情恶化。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可增强体质,改善肝脏血液循环,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病情控制。患者可通过听音乐、与亲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定期复查:复查是监测病情变化的关键。初治患者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乙肝五项、甲胎蛋白、腹部超声等项目,评估治疗效果和肝脏健康状况;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每6-12个月复查一次。一旦发现指标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护理:防患于未然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乙肝长期发展易引发肝纤维化,若不加以控制,可进展为肝硬化。患者除了坚持抗病毒治疗外,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纤维化药物。同时,密切关注有无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表现,一旦出现腹胀、呕血、黑便等症状,立即就医。日常生活中,避免食用坚硬、粗糙的食物,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肝癌:肝癌是乙肝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于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的乙肝患者,应缩短复查间隔,每3-6个月进行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肝脏增强CT或磁共振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微小癌灶。早期肝癌通过手术切除、肝移植等治疗,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肝性脑病:肝性脑病多发生于肝硬化晚期,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等症状。饮食上要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血氨升高。一旦出现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等早期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心理支持:不可或缺的治疗环节
乙肝患者常因疾病的传染性、治疗周期长等因素,产生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家人和朋友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也可加入乙肝病友群,与其他患者交流治疗经验和生活心得,缓解心理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