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肿瘤科病房内,六十多岁的老周蜷缩在床上,他眉头紧锁,额头上冒着细细的汗珠,牙齿紧咬着嘴唇,双手不自觉地按压着腹部。老周是一名退伍老兵,在确诊胰腺癌三个月来,最折磨他的不是化疗的副作用,而是如影随形的疼痛。他是一名老兵,骨子里认为不能被疼痛打败。他轻声说:“有时候痛得整晚睡不着,冷汗把枕头都浸湿了,但又害怕吃止痛药会成瘾,给家人添麻烦。”
老周的困境并非个例。据统计,约60%~8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中重度疼痛,其中近30%的患者疼痛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许多患者和家属对癌痛用药存在诸多误解,导致本可缓解的痛苦持续折磨着患者的身心。事实上,科学合理地使用止痛药物,不仅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为抗肿瘤治疗创造更好的身体条件。
癌痛用药的“三阶梯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86年就提出了癌痛治疗的“三阶梯原则”,这一方案至今仍是全球癌痛治疗的基础指南。
第一阶梯:轻度疼痛(疼痛评估在1~3分,总分10分)。常用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
第二阶梯:中度疼痛(疼痛评分在4~6分),常用药物是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常与非甾体抗炎药联合使用,或在第一阶梯药物治疗无效时使用。
第三阶梯:重度疼痛(疼痛评分在7~10分),常用药物是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或用于第二阶梯药物治疗无效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三个阶梯并非固定不变,医生会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灵活调整用药方案,有时甚至会跳级处理剧烈疼痛。
常见癌痛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1.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甚至出血,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2.阿片类药物。这是癌痛治疗的核心药物,但也是误解最多的药物。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羟考酮。
吗啡:是强阿片类的代表药物,有多种剂型可选择。即释剂型起效快,常用于剂量滴定和暴发痛处理;缓释剂型作用持久,用于背景性疼痛的控制。
芬太尼:透皮贴剂提供了另一种给药途径,特别适合吞咽困难或胃肠道功能受损的患者。贴剂使用后需要6~12小时才能起效,因此不适用于疼痛的快速控制。
羟考酮:兼具即释和缓释剂型,生物利用度高,是常用的强阿片类药物之一。
阿片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包括便秘、恶心、嗜睡和呼吸抑制等。其中便秘几乎发生在所有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且不会随用药时间延长而耐受,因此通常需要预防性使用通便药物。
破解癌痛用药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阿片类药物一用就会成瘾
这是阻碍有效癌痛治疗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在医疗指导下,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的风险极低(低于0.1%)。疼痛本身就是阿片类药物的天然拮抗剂。患者和家属需要区分“身体依赖”(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和“成瘾”(心理依赖和强迫性觅药行为)的本质区别。
误区二:疼痛剧烈时才用药
癌痛药物,特别是缓释制剂,应该按时给药而非按需给药。只有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才能持续控制疼痛。突发性疼痛则可以通过即释药物进行补救。
误区三:药物效果不好就立即放弃
某些药物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医生可能会调整剂量、更改给药频率或联合使用辅助镇痛药。
辅助药物的协同作用
除了主要镇痛药物,某些非镇痛类药物也能增强止痛效果:
1.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有效。
2.抗惊厥药: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可用于刺痛、烧灼样神经痛。
3.皮质类固醇:如地塞米松,能减轻肿瘤周围水肿,缓解压迫性疼痛。
4.双膦酸盐:用于骨转移引起的疼痛。
这些药物与主镇痛药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多靶点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和副作用。
个性化用药与综合治疗
癌痛治疗没有标准方案,必须个体化。医生会综合考虑疼痛类型、程度、患者身体状况、合并疾病以及药物可用性等因素制定方案。同时,药物也不是癌痛管理的唯一手段。放射治疗、神经阻滞、心理干预、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都可以作为药物镇痛的重要补充。
癌痛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减轻痛苦,更是要恢复患者的功能,维护其尊严和生命质量。当您或家人面临癌痛困扰时,请务必与疼痛科或肿瘤科医生充分沟通,如实描述疼痛的性质、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共同制定最合适的镇痛方案。
记住,无需忍受不必要的痛苦。现代医学有足够的方法和能力控制大多数癌痛,让肿瘤患者的生活更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