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网球肘,很多人会以为这是经常打网球人士的“专利”。但事实上,在临床中,我们大部分病人来源于普通人群,比如家庭主妇、程序员、厨师、粉刷匠等,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频繁重复手臂动作。今天,我们就来理清网球肘的“来龙去脉”,把它搞明白。
网球肘的学名是肱骨外上髁炎,它并非“炎症”,而是前臂伸肌腱在肱骨外上髁连接处的过度劳损、微小撕裂引发的疼痛综合征。
简单来说,我们的手肘外侧骨突处有一个“发力点”(肱骨外上髁),负责手腕和手指伸展的肌肉都附着在这里。当这个“发力点”长期被反复牵拉、过度使用,肌腱就会逐渐“磨损”,进而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
网球肘的常见诱发原因
1.运动相关因素
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中,频繁的“反手击球”动作会反复牵拉手肘外侧肌腱,若动作不标准(如手腕过度用力、手臂姿势错误),会大幅增加肌腱劳损风险。长期高强度运动,且赛前热身不足、赛后放松不到位,也会让肌腱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加速损伤。
2.日常与工作相关因素
家庭主妇长期反复拧毛巾、炒菜颠锅、拖地,买菜提拿重物等;
程序员、会计长时间用鼠标、敲键盘,手腕保持固定姿势;粉刷匠、维修工等频繁拧螺丝、使用电动工具,手臂持续发力;抱孩子的家长长期用单侧手臂托举,肌腱承受持续压力。
诱发的主要原因是手臂或手腕长期重复同一动作,且发力方式不当,导致肌腱“不堪重负”。
如何自我判断是否得了网球肘
网球肘的疼痛有明显特点,可通过以下3个典型表现初步判断:
特定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肘关节外侧骨突(肱骨外上髁处),按压时疼痛会加重,有时疼痛会放射到前臂或手腕。
特定疼痛动作:做“伸手、握拳、拧东西”等动作时,比如拧瓶盖、提重物、伸直肘关节等,手肘外侧会出现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这些动作。
特定疼痛进展:初期可能只是偶尔酸痛,休息后能缓解;若未及时医治,疼痛会越来越频繁,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得了网球肘,该怎么处理?
网球肘的治疗核心是“让肌腱休息+促进修复”,不同病程处理方式不同:
1.起病初期(发病1-3个月)
优先休息:暂停诱发疼痛的动作(如打球、拧毛巾、提拿重物),避免肌腱进一步损伤;必要时在使用患肢时可佩戴“网球肘护具”,减轻劳损肌腱的受力。
冷敷止痛:疼痛发作时,用冰袋或冷毛巾敷手肘外侧,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缓解疼痛,但注意避免冻伤。
药物缓解:若疼痛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消炎镇痛药膏或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但需避免长期服用,有胃病的患者慎用。
2.迁延不愈、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
对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且经过休息及多种治疗(如针灸、局部注射、小针刀等)效果欠佳的患者,需要找专科医生就诊,依据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网球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好发人群应做好这3点:
避免“过度使用”:工作或做家务时,每30-40分钟停下,活动手臂和手腕(如旋转手腕、拉伸前臂),让肌肉和肌腱放松;提重物时尽量用双手,避免单侧手臂受力,避免提拿过重物品。
纠正发力姿势:运动前学习标准动作(如网球反手击球时,用手臂整体发力而非手腕单独用力);日常拧东西、用鼠标时,保持手腕自然中立,不要过度弯曲或伸展,避免猛然发力。
强化肌肉力量:平时可做前臂拉伸和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对肌腱的支撑,减少劳损风险;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及时放松。
最后提醒:网球肘不是网球运动者的专属,它好发于长期、频繁、反复使用手肘的劳作者,建议早发现、早处置,别拖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