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尿常规,它只需少量尿液样本,却能解锁身体多个系统的健康密码。正常情况下,尿液呈淡黄色、清澈透明,检测报告中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等指标应均为阴性。可一旦这些指标出现异常,往往是疾病的早期信号。
重视两项“小检查”,才能尽早发现潜在的“大问题”
尿蛋白阳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很多人以为尿里有蛋白只是小事,却不知它可能是慢性肾病的“敲门砖”。早期慢性肾病症状隐匿,患者可能没有任何不适,但尿液中已出现微量蛋白。若此时忽视检查,错过干预时机,病情可能逐渐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后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尤其要警惕,这类慢性病患者是肾病的高危人群,定期做尿常规能及时发现肾脏损伤。
红细胞超标,也就是“血尿”,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肉眼可见的血尿容易引起重视,但显微镜下的微量血尿常被忽略。出现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有关,更严重的是,它可能是膀胱癌、肾癌等泌尿系统肿瘤的早期表现。临床数据显示,不少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早期唯一的异常就是尿常规中的红细胞升高,若能通过尿常规及时发现,再进一步检查确诊,能极大提高治愈率。
再看大便常规,它虽常被人嫌弃,却是排查消化道疾病的关键。大便常规主要检查大便的性状、有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以及潜血试验等。
潜血试验阳性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提示,意味着消化道可能存在出血情况。少量出血时,肉眼无法察觉,只能通过潜血试验发现。这种“隐形出血”可能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信号,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胃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更值得警惕的是,潜血试验阳性也是胃癌、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典型表现之一。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而大便潜血试验能最早捕捉到异常,很多患者正是通过常规体检中的大便潜血试验发现异常,进一步做胃肠镜检查后确诊肿瘤,为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大便中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则可能提示消化道感染。比如细菌性痢疾患者,大便常规中会出现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结合患者腹泻、腹痛等症状,能快速明确诊断,及时用药治疗,避免病情扩散或转为慢性。此外,大便常规还能检测出寄生虫卵,像蛔虫、蛲虫等寄生虫感染,通过大便常规检查就能确诊,尤其是儿童群体,定期做大便常规有助于及时发现寄生虫感染,保障生长发育。
在取样环节,不少人因操作不当影响结果准确性。尿常规建议取晨尿中段尿,避免外阴分泌物污染;大便常规取样需覆盖不同部位,若做潜血试验,检查前3天要避免食用动物血、肝脏及含铁丰富的食物,防止出现假阳性。
尿常规与粪便常规镜检项目补充说明
一、尿常规关键镜检项目及意义。除基础指标外,以下项目异常同样需警惕,是泌尿系统健康的重要信号——
性状:正常为淡黄色、清澈透明液体。若呈浓茶色(可能提示肝胆疾病)、乳白色(可能为乳糜尿,与丝虫病或淋巴管阻塞相关)、浑浊状(多因尿路感染导致分泌物增多),均需进一步检查。
白细胞:正常参考值为阴性(或每高倍视野0~5个)。若呈阳性(或数量超标),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患者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红细胞:正常为阴性(或每高倍视野0~3个)。超标时即“血尿”,除前文提及的感染、结石、肿瘤外,还可能与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肾脏疾病相关,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蛋白:正常为阴性。阳性除提示慢性肾病外,剧烈运动、发热、妊娠期也可能出现暂时性尿蛋白(生理性),但持续阳性需重点排查肾脏器质性病变,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亚硝酸盐:正常为阴性。呈阳性多因泌尿系统存在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感染,细菌将尿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常与尿路感染相关,可辅助诊断细菌性尿道炎、膀胱炎。
二、粪便常规关键镜检项目及意义。除基础排查方向外,以下项目能更精准反映消化道黏膜状态与感染类型——
白细胞:正常为阴性(或偶见)。大量出现时,提示消化道细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炎症刺激黏膜导致白细胞聚集,患者多伴随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
红细胞:正常为阴性。若出现,可能因肠道黏膜损伤(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息肉出血),需结合潜血试验判断是否存在慢性出血(如肿瘤早期)。
寄生虫卵:正常为阴性。检出蛔虫卵、蛲虫卵、钩虫卵等,提示相应寄生虫感染,儿童及卫生条件较差人群高发,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腹痛等症状,需针对性驱虫治疗。
脂肪球:正常为阴性(或偶见)。大量出现时,提示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如胰腺炎、胆道梗阻、乳糜泻),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不足或胆道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脂肪无法分解,粪便多呈油腻状、恶臭。
霉菌:正常为阴性。检出白色念珠菌等霉菌时,提示肠道霉菌感染,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长期卧床)人群,可能伴随腹胀、腹泻、黏液便,需调整用药并抗真菌治疗。
重视这两项“小检查”,才能尽早发现潜在的“大问题”,为身体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