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透析相关感染的四个护理技巧

预防透析相关感染的四个护理技巧
作者:张莉   单位:宜宾市第五人民医院
66

对于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来说,每一次透析都是一场与病魔的“较量”,然而,在这场“较量”中,透析相关感染却如同潜伏的“敌人”,随时可能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据统计,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是非透析人群的3~5倍,其中血管通路感染、腹膜炎(腹透患者)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掌握科学的护理技巧,是保障透析患者治疗安全的关键。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预防透析相关感染的4大护理技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筑牢第一道防线透析过程中,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动静脉内瘘穿刺、深静脉置管,还是腹膜透析的换液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在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护士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采用碘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应不小于8厘米,待其自然晾干后再进行穿刺。同时,穿刺时必须使用一次性无菌穿刺针,避免重复使用带来的感染风险。对于深静脉置管的护理,要定期更换置管处的敷料,一般每2-3天更换一次,若敷料出现潮湿、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在更换敷料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防止细菌通过置管处进入体内。

腹膜透析患者的换液操作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操作前,患者要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关闭门窗,减少空气流动。操作者需佩戴口罩、帽子,严格洗手,使用一次性碘伏帽对腹膜透析导管进行消毒。整个换液过程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避免外界细菌污染透析液,引发腹膜炎。

加强血管通路护理,守护透析“生命线”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护理对于预防感染至关重要。对于动静脉内瘘患者,要注意保持内瘘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受压、碰撞。透析前,患者应清洗内瘘侧肢体,透析结束后,穿刺部位要压迫止血10-15分钟,避免揉搓。同时,要定期检查内瘘有无红肿、疼痛、渗血等异常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就医。

深静脉置管患者要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扭曲、弯折、脱出。避免置管侧肢体过度活动,睡觉时尽量不要压迫置管部位。此外,要注意观察置管处皮肤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处理。

注重患者个人卫生,提升自我防护能力患者自身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感染发生的几率,因此要注重个人卫生,提升自我防护能力。

首先,要保持皮肤清洁,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不全,体内毒素蓄积,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等问题,搔抓皮肤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所以,患者应勤洗澡,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澡时要注意保护好血管通路,避免沾水。

其次,要注意口腔卫生。口腔是细菌滋生的温床,透析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口腔感染,患者应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使用软毛牙刷,避免损伤牙龈。若发现口腔黏膜有溃疡、出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治疗。

再者,饮食卫生也不容忽视。透析患者要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防止肠道感染,食物要煮熟煮透,尽量选择新鲜的食材,少吃外卖。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强化环境管理,打造安全治疗空间透析治疗环境的清洁与安全同样重要。透析中心要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一般可采用紫外线消毒或空气净化装置,每天至少进行2次空气消毒,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透析设备要定期进行清洁与维护,对于透析机的表面、管路等部位,要使用专用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透析治疗区的地面、桌椅等也要定时清洁消毒,保持环境整洁。此外,要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避免过多人员进出透析治疗区,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预防透析相关感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努力。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血管通路护理、注重患者个人卫生以及强化环境管理这4大护理技巧,能够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确保透析患者的治疗安全。每一位透析患者都应该重视感染预防,医护人员也要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共同守护透析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