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到熟悉 IABP术后康复指南

从陌生到熟悉 IABP术后康复指南
作者:​张淑芬   单位:佛山复星禅诚医院 心血管CCU病区
274

在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每天都有与生命赛跑的瞬间。对于许多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循环辅助技术,通过在主动脉中放置带球囊的导管,借助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节律进行充气和放气,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负荷。听起来略显复杂,但它的本质是帮助心脏“喘口气”,让患者度过最危险的时刻。对于很多人来说,IABP的出现意味着病情危重,但事实上,它往往是转机的起点。

当病人被送入ICU,IABP开始工作时,家属常常陷入焦虑,担心这是不是“最后的办法”。其实,IABP只是暂时的辅助,它并不能替代心脏功能,而是在危急时刻为心脏减轻压力,让受损的心肌有机会恢复。一旦病情逐渐稳定,医生会在监测下尝试逐步减少支持比例,直至撤除。撤机成功往往意味着心脏能够重新独立工作,这是康复的第一步。

在我们医院,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为急性心梗伴发心源性休克,被紧急送入CCU。当时他的血压极低,面色苍白,几乎失去了意识。经过评估,医生决定立即为他植入IABP。刚开始时,机器几乎承担了大部分的循环支持,每一次充气和放气都在与时间较量。经过数天的精细治疗,患者的血压逐渐回升,尿量恢复,心电图也趋于稳定。撤机那天,他满脸是汗,既紧张又期待,担心离开了机器自己撑不下去。医护团队全程陪伴,密切监测指标,最终他顺利度过了关键的过渡期。

撤机之后的康复之路并不轻松。长时间卧床让他的肌肉明显萎缩,起初连在床上坐起都很费劲,更别提独立走动。心理上的压力同样巨大,他常常担心“是不是心脏随时会出问题”,甚至一度拒绝康复训练。为此,医护人员多次与他沟通,解释康复的意义,并根据他的耐受程度制定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从翻身、抬腿开始,到床边坐起、站立,再到在病房内走上几步,每一步都需要鼓励和耐心。家属也加入到康复中,陪他聊天、扶他练习,逐渐帮他走出心理阴影。

三周后,他已经能够独立下床行走。出院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感激。他在随访中说:“IABP救了我的命,但真正让我活过来的是后面的康复。医生和家人让我相信自己能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重症治疗只是开始,康复才是患者重新回归生活的关键。

IABP术后的康复并不仅仅是身体的修复,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建。患者需要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来保护心脏和血管系统。饮食方面要控制盐和油脂,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日常作息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运动则要循序渐进,从轻度活动开始,逐渐增加强度,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同样重要,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血液检查,医生能够及时掌握心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很多患者在经历IABP之后会产生对生活的担忧,害怕自己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其实,只要坚持康复训练,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都能逐渐回归家庭和社会,重新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这个过程中,信心和坚持比什么都重要。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医护的科学指导、患者的积极配合,共同构成了康复的基石。他们往往会在最初的阶段感到无助,但随着一次次复查指标的改善、一次次康复训练的进步,这份担忧会慢慢被信心取代。患者开始敢于迈开脚步,敢于尝试新的生活节奏,甚至重拾曾经放下的兴趣爱好。康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条漫长却充满希望的道路,每一点进步都是对生命的最好回应。正是这种点滴积累,让患者逐渐从病床走向阳光,从心慌不安走向内心笃定。IABP只是康复的起点,而科学康复和持续努力,才是他们真正重返健康生活的关键。

IABP并不是绝路,而是一条重获新生的途径。它让无数处于生死边缘的患者看到了希望,但真正让他们重返生活的,是漫长而踏实的康复之路。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我们不仅是救命的“急先锋”,更是陪伴患者走完康复旅程的“同行者”。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从陌生到熟悉,从恐惧到安心,这段路虽然艰难,但每一步都在见证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2025-09-2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