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泵术后无痛的秘密

镇痛泵术后无痛的秘密
作者:​孙玉玲   单位:青岛市城阳区第三人民医院
384

对经历过手术的人来说,术后伤口疼痛往往是康复路上的“拦路虎”——剧烈疼痛可能导致不敢翻身、无法深呼吸,甚至影响睡眠和伤口愈合。而如今,镇痛泵的出现,让术后无痛从愿望变成了现实。这个看似小巧的医疗设备,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能帮患者轻松应对术后疼痛?

要揭开镇痛泵的奥秘,首先得明白它的原理——精准给药、持续镇痛。镇痛泵本质是一个可控的药物输注装置,内部储存着镇痛药物(常见的有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氟比洛芬酯等),通过一根导管连接到患者体内(如静脉、硬膜外腔等),按照预设的剂量和速度,将药物缓慢、持续地输送到血液循环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让患者始终处于无痛或轻微疼痛的状态。

镇痛泵带有自控按钮——当患者感觉疼痛加重时,只需按动手中的按钮,就能在医生设定的安全范围内额外追加一次镇痛药物,实现按需镇痛,更贴合个体疼痛差异。

但并非所有术后患者都需要使用镇痛泵,其适用情况主要取决于手术类型、疼痛程度和患者自身需求。像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胸腹部手术(如胃癌根治术)、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等,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通常会建议使用镇痛泵;而一些小型手术(如体表肿物切除术),术后疼痛较轻,口服止痛药即可缓解,一般无需使用。此外,对于疼痛耐受度低、有慢性疼痛病史或需要早期活动(如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镇痛泵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他们减少疼痛困扰,更快恢复正常活动。

不过,很多人对镇痛泵存在误解,认为“使用镇痛泵会成瘾”或“有严重不良反应”。实际上,镇痛泵中的药物剂量是医生根据患者体重、手术类型和疼痛评分精准计算的,且多为短期使用(通常术后1~3天),药物浓度较低,成瘾风险极低。至于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这些症状多为暂时的,医生会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或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大部分患者都能耐受。还有人担心“镇痛泵会掩盖伤口异常情况”,其实这种顾虑不必要——镇痛泵缓解的是术后正常疼痛,若伤口出现感染、出血等问题,患者仍会感到异常疼痛,此时及时告知医生即可,不会影响病情判断。

在使用镇痛泵期间,患者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保持导管通畅,避免挤压、扭曲或牵拉导管,防止导管脱落;按动自控按钮时要适度,避免频繁按压导致药物过量;若出现明显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肤瘙痒或疼痛缓解不佳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术后活动时要注意保护镇痛泵,避免碰撞或掉落。当疼痛明显减轻,医生评估后认为无需继续使用时,会及时移除镇痛泵,整个过程安全、便捷。

如今,镇痛泵已成为术后疼痛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术后舒适度,还能减少因疼痛导致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2025-09-2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