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产后出血是分娩期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全球每年约1400万产妇受其影响,我国发生率约为2%-3%。它不仅威胁产妇生命安全,还可能引发贫血、感染、席汉综合征等长期后遗症。本文将从医院专业护理和居家自我管理两方面,为产妇及家属提供科学指导。
医院护理:黄金时间内的精准干预
1.急救处理:分秒必争的生命防线
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医护人员会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体位与供氧:产妇取平卧位,下肢抬高15°-30°,促进静脉回流;同时给予高流量吸氧(6-8L/min),改善组织缺氧。
建立静脉通路:采用双通道输液,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快速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维持血压稳定。
采取病因针对性治疗措施。子宫收缩乏力:双手按摩子宫(一手按压耻骨联合上缘,另一手握住宫底环形按摩),同时静脉滴注缩宫素20单位加入500ml生理盐水,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肌注。胎盘残留:在B超引导下进行清宫术,术后注射缩宫素预防再次出血。软产道裂伤:用可吸收线缝合宫颈、阴道裂伤,严格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
2.病情监测:24小时不间断的“生命雷达”
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直至稳定;持续心电监护,警惕休克早期表现(如血压下降至90/60mmHg以下、脉搏细速>120次/分)。
出血量评估:采用称重法(血液密度按1.05g/ml计算)和容积法(专用接血容器)结合,准确记录24小时出血量。若剖宫产术后2小时内出血>400ml,需立即启动二次干预。
子宫复旧:严密观察宫底高度,正常产后子宫每日下降1-2cm,10天左右降至骨盆腔内。若宫底升高伴质软,提示宫缩乏力。
3.感染防控:筑起三道防线
环境管理:每日开窗通风;床单元保持清洁干燥,有污染时立即更换。
会阴护理:用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2次/日,大便后增加1次;保持会阴垫清洁干燥,每2-4小时更换一次。
抗生素使用:对高危产妇(如胎膜早破>18小时、产程延长)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1.5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连用3天。
居家护理:从医院到家庭的平稳过渡
1.休息与活动:循序渐进的康复节奏
产后24小时:绝对卧床休息,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减少腹部压力;每2小时翻身一次,预防压疮。
产后1-3天:在家属协助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如踝泵运动、屈膝抬臀),每次10分钟,每日3次。
产后1周:可下床进行室内短距离行走(5-10分钟/次),避免久站、提重物(>5kg)或突然弯腰。
2.饮食调理:补血与催乳的双重保障
补血食谱:五红汤(红枣10颗、红豆50g、红皮花生30g、枸杞15g、红糖适量,加水煮至软烂,每日1次);猪肝菠菜粥(猪肝50g切片焯水,与菠菜100g、大米50g同煮,加少许盐调味)。
催乳食谱:通草鲫鱼汤(鲫鱼1条(约300g)煎至两面金黄,加通草10g、生姜3片,炖煮1小时,喝汤吃肉)。
禁忌食物:避免生冷(如冷饮、刺身)、辛辣(如辣椒、花椒)、油腻(如炸鸡、肥肉)食物,以防影响子宫收缩或引发乳腺炎。
3.个人卫生:细节决定健康
会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擦拭;如厕后使用专用湿巾或喷壶冲洗。
伤口护理:剖宫产产妇需每日检查腹部切口,若出现红肿、渗液、发热(>38℃),立即就医;顺产侧切伤口需保持干燥,避免久坐压迫。
口腔护理:用软毛牙刷刷牙,饭后漱口(可用淡盐水或专用漱口水),预防牙龈出血。
4.异常信号:及时就医的红绿灯
红色预警:阴道出血量突然增多(如1小时内浸透整片卫生巾)、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发热(>38℃)、下腹剧痛。
黄色预警:恶露持续呈鲜红色且量多(>月经量)、异味明显、乳汁分泌突然减少。
绿色安全:恶露颜色由鲜红→淡红→白色,量逐渐减少;无发热、腹痛等不适。
产后出血的护理是一场“医院-家庭”联动的持久战。通过科学监测、精准干预和细致居家护理,绝大多数产妇可完全康复。记住:每一次耐心观察、每一口营养餐食、每一句温暖鼓励,都是守护生命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