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策略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策略
作者:​徐霞   单位:宣汉县人民医院
157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每年递增,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问题。相关资料表明,老年人易患的精神障碍包括:老年期抑郁障碍、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期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所伴发的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了巨大的照料负担。科学、系统、人性化的专业照护是护“夕阳心”的关键所在。

老年精神障碍的复杂性与护理挑战

老年精神障碍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如脑组织退行性病变、神经递质失调)、心理因素(如丧偶、子女不在家、罹患慢性病等)和社会因素(如孤独感、无用感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导致患者出现思维混乱、情绪抑郁、行为怪异、认知障碍以及自伤、伤人、走失等行为。

精神科护理的核心策略:全方位、个体化、持续性

1.生活护理:筑牢健康基础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见问题。护理工作应从饮食、睡眠、大小便、卫生等基础生活需求入手。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原则。饮食应包含鱼、蛋、奶、新鲜蔬菜和水果,并减少辛辣、油腻、易上火食物的摄入。对有自杀、妄想行为的患者,要了解其意愿,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以增加其进食兴趣;确保有规律的睡眠,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活动;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以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

2.用药护理:确保安全有效

用药是治疗精神症状的有效手段,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常不健全,用药时必须遵循“小剂量、个体化、慢增量”的原则。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医嘱用药,监督患者用药,杜绝漏服、错服、藏药。服药后应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发生,若出现头晕、心悸、便秘、排尿困难等症状,需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对于不能配合服药的患者,可遵医嘱采用长效针剂等方式治疗,同时做好解释与疏导工作,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3.心理与社会支持:点亮心灵之光

精神障碍患者常存在孤独、无助、病耻感等问题,护理人员应善于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倾听、共情、支持、鼓励等方法,与患者建立信赖关系;对于抑郁、消极患者可通过艳丽、有趣的手工制作,轻快音乐等来调节心理;对于情绪激动、兴奋的患者,可通过安排安静、重复性的工疗活动来帮助其稳定情绪。

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绘画、唱歌、简单劳动等娱乐活动,引导患者转移其异常思维模式,帮助其重新认识自我、恢复社会功能、重建自我价值感;对慢性衰退患者可以进行记忆力训练、定向力训练等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延缓衰老。

4.安全管理:防范意外风险

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发生跌倒、自杀、噎食、走失。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消除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面湿滑),完善安全设施(如安装防滑垫、护栏、紧急呼叫系统等);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看护,避免其独处;在康复训练中,应遵循从卧位到坐位、从坐位到站立、从站立到走行的顺序,循序渐进,注意安全。

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参与

家庭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情感支持系统。老年科虽然实行封闭式管理,但仍可通过微信视频探望、家庭日等方式密切家属与患者的联系,使老年患者感受到家庭的亲情。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帮助其避免陷入“否认、忌讳、迷信、迁就”等护理误区。社区应做好老年精神疾病的筛查与干预,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形成医院-家庭-社区联动的照护模式。

护理的人文温度:用爱守护“夕阳心”

真正的护理,是技术,亦是心灵陪伴。护士们为患者举办集体生日会、茶话会,用微笑与耐心的服务融化患者的冰凉与戒备;在危急时刻当患者突发意外时,护士长寸步不离地陪伴,用专业与担当守护生命。这些都是“守护夕阳心”的一个个剪影。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记忆或许会变得模糊,但被理解、被尊重、被关爱的感受,以及护士们的一个微笑、一次搀扶、一句鼓励,都将点亮他们的内心世界。

结语

老年精神障碍护理是一场“持久战”,它需要专业的技能、持久的耐心和无私的爱心。只有以科学为支撑,以人文为底色,以家庭和社会为依托,才能让老年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有尊严、有幸福地度过晚年。让我们共同用专业和爱心守护每一个“夕阳心”。

2025-09-2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