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发病后常伴随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少患者和家属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快速康复,反而导致病情反复。事实上,脑卒中康复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科学规范的原则,才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功能,重拾生活信心。
在发病后的1~3个月,属于康复黄金期,此时患者身体处于急性期向恢复期过渡阶段,护理重点是预防并发症和基础功能激活。家属需注意定时帮患者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同时通过被动关节活动,比如轻柔转动患者手腕、脚踝、膝关节,每次10~15分钟,每天3次,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存在肢体无力、麻木等情况,切忌强行拉扯肢体,否则容易造成关节损伤,反而延缓恢复。
进入恢复期(发病后3~6个月),患者逐渐具备主动活动能力,护理需转向功能训练、生活能力重建。肢体功能训练要从简单动作开始,比如先练习坐姿平衡,让患者坐在床边,双手撑床保持稳定,每次5~10分钟,适应后再练习站立、行走;语言障碍患者可从单音节发音(如“啊”“哦”)练起,配合图片、文字卡片辅助理解,每天训练20分钟,逐步过渡到短句交流。吞咽功能障碍者需调整饮食质地,先从流质食物(如米糊、藕粉)开始,观察是否出现呛咳,无异常再尝试半流质(如粥、烂面条),避免直接喂食固体食物引发误吸。
到了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康复重点转为功能维持、预防复发。此时患者功能恢复速度放缓,需坚持适度训练,比如每天散步20~30分钟,做手部抓握训练(如握弹力球),防止功能退化;同时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遵医嘱服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因恢复效果未达预期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需多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积极心态。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耐心比技巧更重要。不少家属存在误区,认为多练就能快好,强迫患者长时间训练,结果导致患者肌肉疲劳、关节疼痛,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也有家属过度保护,不让患者自主活动,反而影响功能恢复。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训练强度,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和难度。比如患者刚开始练习站立时,每次1~2分钟即可,适应后再逐渐延长。
此外,专业指导不可或缺。建议患者在发病后尽早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家属学习正确的护理方法,如关节活动技巧、吞咽功能训练要点等,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定期复查也很重要,医生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比如肌肉痉挛、压疮等。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患者和家属要做好长期准备,遵循渐进式原则,不盲目追求速度,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护理和训练。只要坚持科学护理、保持耐心,大多数患者都能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