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延缓肾功能减退

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延缓肾功能减退
作者:杨双福   单位:南充市南部县石龙镇卫生院
51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其中约3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它会悄悄损害肾脏滤过功能,早期无症状,一旦出现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往往已经不可逆减退,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从不同方面干预病情,是延缓肾功能下降的关键方法。

西医治疗:精准控制核心指标,阻断病情进展

从现代医学看,糖尿病肾病的根本原因是长期高血糖损害肾脏微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滤过能力下降。西医治疗的重点是控糖、降压、护肾。控糖方面,要将糖化血红蛋白稳定在7%以下。除了二甲双胍等常规降糖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通过肾脏抑制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葡萄糖从尿液排出,降低血糖;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不仅能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和延缓胃排空降糖,还能直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是临床首选。降压则优先选择ACEI类(如依那普利)或ARB类药物(如缬沙坦)。这类药既能降低血压,又能减轻肾小球内压力,延缓硬化进程。同时要控制血脂、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减少肾脏额外负担。西医治疗也有不足,比如部分患者用药后仍有蛋白尿,或出现乏力、食欲差等不适,难以全面调理。

中医调理:辨证施治,改善机体整体状态

中医将糖尿病肾病归为“消渴肾病”范畴,认为其根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水湿内停。病程早期,患者多因消渴日久耗伤气阴,出现口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常用六味地黄丸合玉屏风散加减。其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肾阴,黄芪、白术补肺气,气阴双补可减少精微物质(即蛋白尿)漏出。随着病情进展,瘀血阻滞肾络,肾脏气化功能失常,出现水肿、尿少。此时需加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药物,如丹参、川芎活血通络,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改善肾脏微循环。到了晚期,患者多出现阴阳两虚,需用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同时配伍少量活血化瘀药,防止瘀血加重肾损伤。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升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叠加用药,而是通过优势互补提升疗效,改善患者预后。西医通过降糖、降压控制病情进展,但西医主要关注指标,对患者因肾功能损伤引发的乏力、水肿等全身症状改善有限。此时,中医整体调理可补其不足。中医通过调理气血阴阳改善患者乏力、水肿、食欲差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肾功能保护方面,二者合作可以突破单一治疗的局限。有些患者经过西医规范治疗后,尿蛋白仍持续处于微量或少量水平,这时在医生指导下加用丹参、川芎、葛根等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肾小球基底膜损伤,进一步降低尿蛋白水平,为肾功能筑起“第二道防线”;在肾功能不全早期,西医为减轻肾脏代谢负担,会建议患者采取低蛋白饮食,但长期限制蛋白摄入易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加重身体虚弱。中医可以通过“健脾益肾”方案解决这一矛盾:用芡实、金樱子固肾涩精,减少蛋白质从尿液流失;用炒谷芽、炒麦芽开胃消食,促进优质蛋白吸收,既满足西医饮食管理要求,又避免营养不良风险,实现“护肾”与“养身”的平衡。此外,对长期服西药出现胃肠道不适、电解质紊乱的患者,中医可针对性调理:用砂仁等理气和胃,缓解胃肠道反应;用山药等健脾固涩,调节电解质平衡,提高患者对西医治疗的耐受性,保障长期治疗顺利实施。

治疗关键:个体化方案与生活方式配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注意个体化原则。不同患者的血糖水平、肾功能分期、体质不同,用药方案也要调整。比如,肾功能不全晚期患者,使用中药时要避免含马兜铃酸的药物(如关木通),防止肾毒性。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肾功能、尿蛋白,根据指标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此外,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也很重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才能为中西医治疗提供保障。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西医精准控制核心指标,中医整体调理机体状态。二者结合既能延缓肾功能减退速度,又能改善患者症状,帮助患者远离尿毒症风险,实现长期高质量生活。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