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随着社会的发展,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在所有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脆性骨折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最为常见,并且较其他类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更易发生。若发生这种情况,患者会出现胸腰部剧烈疼痛,同时还会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生活依赖度增加,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并发症,进而造成较高的病死率。
何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人的骨骼在不停地进行代谢,旧骨会被吸收,新骨会生成。人体一般在30岁时达到峰值骨量,获得最大强度的骨质;随着年龄增长,骨质丢失速率超过新骨形成速率,从而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青年时期的骨量基础密切相关,而年龄、种族、生活习惯、疾病状态以及医疗状况等因素,均可能诱发骨质疏松。若患有骨质疏松症,全身会普遍出现骨量丢失,脊椎是人体承受压力最大的部位,因此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椎体骨折的发病率更高。骨骼疼痛表现为广泛性疼痛,无明确定位;乏力多在活动后出现,且活动后症状会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身高变矮、驼背,还可能伴随胃肠道不适症状(如驼背导致腹部容积减小,引发腹胀、便秘、腹痛),部分患者可能伴随牙齿松动(与骨量丢失导致的牙槽骨吸收相关)。若能在此阶段早期诊断并干预,将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若不及时干预,则可能引发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其主要特征为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是骨质疏松患者常见的脊柱损伤。这类骨折易在日常活动中诱发,部分重度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甚至在提水、弯腰、打喷嚏时都可能诱发骨折。
如何进行居家康复护理
1.疼痛管理
疼痛是该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进程有重要影响。连续性护理是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使用专业的疼痛评估工具(如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准确量化评估患者疼痛程度,为后续干预措施奠定基础。用药方面,连续性护理会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镇痛方案,确保用药效果与安全。此外,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降低患者对疼痛的畏惧与焦虑情绪,从而辅助减轻疼痛感受。
2.骨质疏松长期防治措施
由于该病治疗的复杂性,其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需对骨折进行针对性处理,还需对骨质疏松开展长期防治。因此,医护人员会为患者提供详细的针对性用药指导,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同时结合患者身体状况,为其制定个体化膳食计划,提供富含钙、磷、维生素D的膳食,助力身体恢复。另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对改善骨质疏松、降低再骨折风险具有积极作用,而连续性护理有助于引导和鼓励患者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从而为患者的整体康复奠定基础。
3.心理支持
骨折患者,特别是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常因疼痛、活动受限需长期卧床,易伴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连续性护理在这一领域体现出独特价值,护士团队通过倾听患者倾诉,了解患者面临的困难,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居家康复环境。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可帮助患者缓解精神紧张,学会应对疾病与疼痛的方法,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培养战胜病痛的坚定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