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某日,眼科主任匆匆找到麻醉科主任,面露忧色:“我这儿有个小患者,刚做了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术后咳嗽不断,复查时竟发现植入的人工晶体已脱位。这频繁的咳嗽,莫非是麻醉引发的并发症?”回溯病史,原来患儿术前就患上了上呼吸道感染。因病床紧张难得排到,家属坚持要求手术,即便在知情同意书上详尽告知了潜在风险后,手术仍按计划进行。
此刻,我们不禁要问: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医学术语为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在进行全身麻醉手术时究竟暗藏哪些风险?是否应暂缓手术步伐?
URI,即俗称的感冒,涵盖鼻腔、咽部或喉部的急性炎症,囊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等多种病症。成人每年平均遭遇2~5次,儿童则高达6~7次,每次病程约7~10天。如此算来,一年之中,大约仅有9周能与URI保持“安全距离”。再审视围术期呼吸不良事件(perioperative respiratory adverse events, PRAEs),诸如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憋气、咳嗽、低氧血症等,当合并URI的患儿接受全麻时,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激增2~7倍;若涉及气管插管操作,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11倍,尤其在1~5岁的学龄前儿童中尤为显著。
为何围手术期需对感冒格外警惕?试想,若你或身边人曾历经哮喘急性发作,或是气道高敏反应,那种气管与支气管剧烈痉挛、分泌物汹涌、通气受阻的窒息感,定会让你心有余悸。临床研究证实,感冒后手术的危险窗口期,不仅包括活动期,还延伸至症状消失后的2周~4周内,此阶段均为支气管高反应性期。
因此,麻醉医师对URI总是严阵以待。为降低术中麻醉风险,他们往往建议取消或推迟此类患者的手术安排,这虽可能导致住院周期延长、费用增加,但贸然手术一旦引发并发症,后续治疗将面临重重困难。
研究表明,围术期PRAEs的诱因纷繁复杂,包括哮喘、近2周内的URI、打鼾史、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特应性皮炎、被动吸烟史、早产儿身份、3岁以下幼童、肥胖体质,以及麻醉相关因素(如气道管理技巧、麻醉药物选择)等。
该患儿频发咳嗽的根源,正是术前存在的URI——炎症介质与鼻后滴漏共同刺激脑干神经网络,通过咽感觉神经引发急性咳嗽反应,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气道高敏状态)及炎症性湿咳(由炎症细胞介导,常伴痰液分泌)。
那么,如何在围术期有效规避类似并发症呢?关键在于预防与干预并重。一方面,可通过戒烟、呼吸功能锻炼、增强体质来提升免疫力,远离感冒;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烟草烟雾、污染物、强烈气味、气溶胶、粉尘、冷空气、花粉等,以减少气道刺激。另一方面,可优化管理方案,进行风险与利益的全面评估,以决定是否暂缓手术。
若手术无法避免,必须针对这类患者实施,则可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或预防性用药来降低风险。例如,使用吸入型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气道痉挛;精选对气道刺激性小的吸入或静脉麻醉药物;选用耐受性好、符合手术要求的气道管理工具;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浅麻醉状态下对气道的刺激;尤为重要的是,制定周密的管理预案,有效防范喉痉挛、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