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新生儿出生后的前28天,是身体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关键时期。护理工作需围绕“科学防护、精准呵护”来开展。家长只有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患病的风险,促进其健康成长。
喂养:按需供给,优先母乳
1.母乳喂养核心要点:
喂养频率:新生儿胃排空快,按需喂养,出生1~2周内每1~3小时喂1次,每天8~12次,不严格限制时间。
正确含乳姿势:让宝宝张大嘴含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避免含乳过浅导致乳头皲裂,减少空气吸入,防止胀气。
喂养量判断:无需精确计量,可通过以下信号判断是否吃饱:宝宝主动松乳头且表情满足;母乳喂养儿每天排尿6~8次、排便2~4次;体重增长正常(出生1周内可能降5%~10%,之后每天增15~30g)。
2.配方奶喂养注意事项:
奶粉冲调比例:严格按奶粉说明操作,如1平勺奶粉配30ml温水,避免过浓增加肠胃负担或过稀导致营养不良。
奶温控制:冲调后滴几滴在手腕内侧,感觉温热不烫(约37℃~40℃)即可,勿用微波炉加热,以防奶温不均烫伤宝宝口腔。
喂养后拍嗝:无论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喂完后竖抱宝宝,让其头部靠在家长肩上,用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空气,预防溢奶和吐奶。
皮肤护理:温和清洁,预防感染
1.日常清洁与保湿:
洗澡频率:新生儿皮肤屏障脆弱,无需每日洗澡,夏季1~2天1次,冬季2~3天1次,每次洗澡5~10分钟,水温38℃~40℃,用水温计测量。
清洁用品选择:用新生儿专用无皂基沐浴露、无香料润肤乳,不用成人护肤品;清洁重点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等褶皱处,动作要轻柔。
保湿护理:洗澡后用柔软毛巾轻拍干水分,不擦拭,立即涂润肤乳;在干燥季节或皮肤脱屑时使用可减少湿疹风险。
2.特殊皮肤问题处理:
生理性黄疸:出生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无需特殊治疗,多喂奶、多排便以促进胆红素排出;若黄疸持续超2周(足月儿)或4周(早产儿)、颜色加深,需就医排查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痤疮:出生1~2周出现,面部有红色小丘疹,由母体激素残留引起,无需用药,保持皮肤清洁,1~2个月自行消退,避免挤压或涂药膏。
尿布疹:预防关键是“勤换尿布”,换尿布时用温水清洗臀部,拍干后涂抹含氧化锌成分的护臀膏;若已红肿,可暴露臀部皮肤保持干燥,严重时遵医嘱用弱效激素类药膏。
睡眠护理:营造安全舒适环境
睡眠姿势:优先仰卧以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风险,避免俯卧或侧卧,侧卧时需家长在旁看护,以防翻身窒息;不建议给新生儿用枕头,可用折叠1~2层、高度不超过3cm的毛巾垫在头部下方。
睡眠环境:保持安静、光线柔和,室温22℃~25℃,湿度50%~60%;婴儿床内仅放床垫和贴身衣物,避免放枕头、玩具、毛毯,以防窒息;可用白噪音机模拟子宫环境助眠。
睡眠规律培养:新生儿每天需睡16~20小时,无固定昼夜规律,家长白天保持正常活动,夜间保持安静、光线昏暗,逐步引导宝宝区分昼夜。
脐带护理:保持干燥,预防感染
日常清洁:出生1~2周脐带自然脱落,期间每日用碘伏棉签从脐带根部向周围擦拭消毒2次,每次换尿布后检查是否浸湿,如果浸湿需及时消毒。
避免摩擦:穿宽松纯棉衣物,换尿布时将上缘折下,不覆盖脐带,防止摩擦导致出血或感染。
异常情况处理:若脐带周围红肿、渗液(黄或绿脓液)、有异味,或宝宝发热、哭闹不止,应立即就医;脐带脱落后少量渗血,用碘伏消毒后保持干燥,不必过度紧张。
总之,新生儿护理需“细心观察、科学操作”,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可通过记录宝宝的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逐步掌握其生理规律。若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及时咨询儿科医生,比盲目尝试偏方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