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里的“胆固醇”高了怎么办

体检报告里的“胆固醇”高了怎么办
作者:骆志丹   单位:蒲江县第二人民医院
46

每次拿到体检报告,不少人都会被其中的 “胆固醇” 指标牵动神经。当报告上出现胆固醇偏高的提示时,无需过度恐慌,但必须重视起来。了解胆固醇的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能帮助我们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守护身体健康。

认识胆固醇

胆固醇属于一种脂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细胞中。它主要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有益,常被称为 “好胆固醇”,它能将身体各部位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进行代谢处理,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相反,过多时会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叫做 “坏胆固醇”

判断胆固醇是否偏高

在体检报告中,判断胆固醇是否偏高有清晰的数值标准,检测前建议空腹 8-12 小时,以保证结果准确。其中,总胆固醇合适范围≤5.2mmol/L;边缘升高:5.2~5.69mmol/L;超过 5.72mmol/L属于偏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标准因人而异:无基础疾病的健康人群,理想水平需低于 3.4mmol/L;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等的高危人群,控制目标更严,通常需低于 2.6mmol/L,部分情况甚至要低于 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需维持较高水平,高于 1.04mmol/L 为合适范围,低于 0.91mmol/L 则偏低,会降低血管脂质清除能力,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是冠心病危险因素。

了解高胆固醇的“根源”

高胆固醇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饮食不当是常见原因之一,长期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的胆固醇,超出身体的代谢能力,进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助推高胆固醇的发生。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代谢速率减慢,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的脂肪和胆固醇容易在体内堆积;经常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对胆固醇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一些疾病和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使身体的代谢率降低,导致胆固醇代谢减慢,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上升;某些利尿剂、激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对胆固醇代谢产生干扰,引起胆固醇水平的异常升高。

科学改善高胆固醇

在饮食调整方面,要合理搭配膳食,增加对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像全谷物、蔬菜、水果等,膳食纤维能够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对于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则要严格限制或避免食用,如肥肉、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会进一步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加重病情。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每天保证 7-8 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和代谢功能保持正常。同时,学会管理压力,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对身体代谢和胆固醇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定期监测与复查是了解胆固醇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在开始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或药物治疗后,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胆固醇水平的检测。对于胆固醇控制稳定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时间,但仍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复查。在复查时,要注意保持空腹状态,以便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同时要将以往的体检报告和治疗情况告知医生,方便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更合适的健康管理方案。

总之,体检报告中出现高胆固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胆固醇,了解高胆固醇的成因和危害,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坚持饮食调整、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并定期监测复查,就能够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保护心血管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