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在医院乘电梯,看着不断有人按下按钮,不少人按完后会下意识攥紧手:这按钮被这么多人摸过,会不会沾满病菌?是不是得赶紧找地方洗手?其实不用这么焦虑,按完电梯按钮不一定非要“马上洗”,关键看之后手要做什么、有没有简单的防护办法。搞清楚按钮病菌的真实风险、什么时候该洗手、怎么减少接触隐患,就能在医院乘电梯时既安心,又不用为洗手来回奔波。
按完按钮:不用马上洗手
按完医院电梯按钮,没必要急着找洗手池。洗手的核心是阻止病菌通过手进入体内,比如摸口鼻、碰食物时把病菌带进去。如果按完按钮后,只是去病房、取检查报告、在走廊走动,手不接触这些关键部位,暂时就不用洗手;而且医院的洗手设施大多在卫生间,若离卫生间还有段距离,特意跑过去洗手,反而可能在途中接触更多公共物品——比如门把手、候诊椅扶手,增加不必要的接触风险。
只有当按完按钮后,马上要吃饭、喝水,或者眼睛痒想揉、鼻子不舒服想抠,这时候才必须先洗手,避免病菌通过这些途径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按钮病菌:风险有上限
1.病菌存活时间有限
医院电梯按钮确实会沾到病菌,比如常见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还有流感病毒、普通冠状病毒等,但这些病菌在按钮表面活不了太久。像流感病毒,在干燥的按钮表面最多存活3-4小时,且活性会随时间快速下降;葡萄球菌虽能存活1-2天,但需要达到一定数量才会致病,而按钮上的病菌量大多达不到这个“致病量”。再加上医院清洁人员会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按钮,每天至少2-3次,能进一步减少病菌残留,所以不用觉得一碰到按钮就会沾到大量活病菌。
2.皮肤能阻挡病菌
我们的皮肤本身就是一道“防护屏障”。皮肤表层的角质层能挡住大部分病菌,只要手部没有伤口、破损,也没有湿疹、脱皮,即使接触少量病菌,也很难被感染。只有手部有伤口时,病菌才容易通过伤口侵入;或者手上沾了大量病菌,又马上摸口鼻,才可能有感染风险,而这两种情况在医院规范清洁的环境中并不常见。
防风险:小办法很实用
1.避免手直接碰按钮
想减少接触风险,最简单的就是不用手直接按按钮。比如出门时带一包便携纸巾,按按钮时用纸巾裹住手指,按完后把纸巾扔进电梯内的垃圾桶,方便又卫生;也可以用手机背面、钥匙尖轻轻按按钮——手机背面平时只有自己接触,钥匙定期用酒精湿巾擦一擦,就能减少病菌;如果和家人同行,还能互相帮忙按按钮,比如让没碰过其他公共物品的人按,减少自己接触按钮的次数。
2.按完别乱摸关键部位
按完按钮后,还有个关键细节:别用手乱摸。比如别用按过按钮的手摸脸、摸头发,也别直接碰随身的水杯、零食、餐具。如果口罩戴歪了,先调整好位置,再用按过按钮的手轻轻按口罩外侧边缘,千万别碰内侧——内侧接触口鼻,容易让病菌进入体内;想从包里拿东西,先用没按过按钮的手拉开拉链,再取物品,避免手直接接触食物或餐具,减少病菌污染。
这两种情况需洗手
1.手上有伤口时
如果手上有伤口、擦伤,或者有湿疹、脱皮,皮肤的“防护屏障”就破了,接触按钮后,病菌很容易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发局部感染,甚至加重原有伤口问题。这种情况按完按钮后,一定要尽快找洗手池,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揉搓20秒以上,彻底洗掉病菌,洗完后还要用碘伏或医用酒精给伤口消毒,防止病菌在伤口内繁殖。
2.接触特殊人群前
如果按完按钮后,要去照顾老人、小孩,或者免疫力弱的患者——比如化疗病人、新生儿、长期卧床的老人,必须先洗手。这类人群抵抗力差,对病菌的耐受度低,稍微接触一点病菌就可能生病。洗手能去除手上的病菌,避免传给他们,保护特殊人群的健康。比如去新生儿科探视,按完电梯按钮后,一定要先洗手,再接触宝宝,防止把病菌带给娇嫩的新生儿。
结语
医院电梯按钮虽有卫生顾虑,但按完后不用马上洗手,关键看后续手的用途和自身情况。用纸巾、手机、钥匙间接按按钮,或按完后不摸脸、不碰食物,就能降低大部分风险;只有手上有伤口、要接触特殊人群,或者马上要进食、摸口鼻时,才需要及时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