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术室的无影灯亮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 “战役” 便已打响。在这场战役中,除了主刀医生精准的操作,还有一项技术如同 “定海神针”,时刻影响着手术的走向,它就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这项技术被誉为手术台上的 “生死时速” 考验,每一分每一秒的判断都可能决定患者的命运。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简单来说,就是在手术进行中,快速对切除的组织进行病理诊断的技术。当医生在手术中遇到难以判断性质的病变组织时,会将部分疑似病变的组织切取下来,迅速送往病理科。病理科医生要在短短 30 分钟内完成接收标本、取材、冰冻、切片、染色、观察等一系列操作,并给出初步的病理诊断结果,为主刀医生下一步的手术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肿瘤手术为例,假设医生在为患者切除乳腺肿块时,无法确定肿块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果是良性,可能只需切除肿块即可,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乳腺组织;但如果是恶性,就需要扩大切除范围,甚至进行淋巴结清扫。此时,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结果就成了 “指挥棒”,直接决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若诊断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承受不必要的扩大手术,或因切除不彻底而面临肿瘤复发的风险。再比如在脑部手术中,若发现不明性质的占位性病变,借助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能快速判断其是否为恶性肿瘤,从而决定是否进一步切除周围组织,避免因过度切除导致神经功能损伤,或切除不足引发肿瘤扩散。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流程充满了 “速度与激情”。首先,手术医生将切取的组织标本放入专用容器,容器内通常会加入少量生理盐水保持组织湿润,由专人以最快速度送往病理科,这个过程被称为 “标本传递”,时间通常控制在 3 - 5 分钟内。病理科医生接收标本后,要在最短时间内对标本进行评估,确定取材部位。这一步需要丰富的经验,因为要在有限的组织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比如在有坏死区域的肿瘤组织中,需避开坏死部分选取活性组织,才能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取材完成后,组织会被放入冰冻切片机中。在零下 20℃左右的低温环境中,冷冻包埋剂包裹下,组织会迅速冻结变硬,成为可以切片的 “硬块”。这个冰冻过程需精准控制时间,若冰冻过快,组织可能出现冰晶,影响细胞形态;若冰冻过慢,则会延误时间。病理科医生用特制的切片刀将冻结的组织切成厚度仅 5-10微米的薄片,这个厚度比头发丝还要细。切片完成后,薄片会被贴在载玻片上,进行快速染色。染色剂的配比和染色时间都有严格标准,染色的目的是让细胞的结构更加清晰,细胞核、细胞质等部分呈现出不同颜色,便于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
染色结束后,载玻片会被立即送到显微镜下。病理科医生需要在几分钟内对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仔细观察,判断组织的性质。比如观察细胞的大小是否均匀、细胞核是否有异常分裂、细胞排列是否紊乱等。这个过程如同 “侦探破案”,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成为诊断的关键。如果遇到疑难情况,还需要多位医生共同会诊,通过讨论分析做出判断,确保诊断结果的可靠性。然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时间紧迫,取材、切片、染色等环节都可能出现误差,影响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切片过厚,细胞重叠在一起,难以看清细节;染色不均,部分细胞结构不明显,会干扰判断。另一方面,有些组织的形态在冰冻状态下会发生改变,与常规病理检查的形态有所不同,比如肝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冰冻时血窦易出现空白区引起的形态差异,神经鞘瘤瘤细胞核栅栏状排列在冷冻切片中往往造成多核巨细胞假象,这也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据统计,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准确率通常在 95% 以上,但仍有一定的误诊率,这就要求病理科医生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在快速诊断的同时,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
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就像手术台上的 “指南针”,为手术医生指引方向。它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汗水和智慧,每一次诊断都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医护人员用专业和担当,诠释着 “生命至上” 的职业信念,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正是有了这项技术的支撑,许多手术才能在更精准、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