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脂质本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 ——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甘油三酯为细胞提供能量。但当这些脂质含量超标或比例失衡时,就会变成血管的 “隐形破坏者”。血脂异常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它不像高血压那样有头晕的警示,也不像糖尿病那样有口渴的信号,却能在十几年间慢慢侵蚀血管,最终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疾病。了解其伤害机制,才能及时筑牢健康防线。
血脂异常:不只是 “指标异常”
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坏胆固醇” 会沉积在血管壁,“好胆固醇” 能将多余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两者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血脂异常。
很多人对 “甘油三酯偏高” 不以为然,实则其过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减缓血流。而 “坏胆固醇” 升高的危害更隐蔽 —— 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核心原料”,即使甘油三酯正常,其超标也会持续损伤血管。临床数据显示,约 40% 的冠心病患者发病时,甘油三酯正常,但 “坏胆固醇” 显著升高。
血管被侵蚀的 “三步曲”
第一步:血管内皮受损。健康的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可阻止脂质渗入。但高血压、吸烟、高血糖等会破坏内皮,形成微小 “缺口”,“坏胆固醇” 趁机进入血管壁内皮下层,就像潮湿墙壁吸附灰尘。
第二步:粥样斑块形成。进入血管壁的 “坏胆固醇” 被氧化,引发炎症。巨噬细胞吞噬后变成 “泡沫细胞”,堆积形成脂质核心,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粥样斑块。初期 “软斑块” 质地疏松易破裂,后期钙化形成 “硬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第三步:血管堵塞与破裂。斑块增大会使血管管腔变窄,血流受阻 —— 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绞痛,完全堵塞引发心梗。更危险的是软斑块破裂,激活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引发脑梗,堵塞下肢血管则可能导致缺血坏死。
这个过程可能持续 10-20 年。很多人年轻时出现血脂异常却忽视干预,直到中年后突发心脑血管事件,才发现血管已严重受损。
这些人群更易被 “盯上”
饮食失衡者首当其冲。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会升高 “坏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升高 “坏胆固醇”、降低 “好胆固醇”;精制糖过多会转化为甘油三酯,形成 “混合型血脂异常”。
代谢异常人群风险倍增。腹型肥胖者脂肪细胞释放游离脂肪酸,使肝脏合成更多 “坏胆固醇”;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抵抗,出现甘油三酯升高、“好胆固醇” 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代谢慢,胆固醇清除能力下降。
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难辞其咎。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脂质沉积;长期久坐降低 “好胆固醇”,减慢脂质代谢;熬夜打乱胆固醇合成节律,导致合成增多。
科学干预:不让血管继续 “受伤”
饮食调整是基础。每天摄入胆固醇不超 300 毫克(约 1 个蛋黄),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每周吃 2-3 次深海鱼补充 Omega-3 脂肪酸,降低甘油三酯。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在肠道吸附胆固醇,减少吸收。
运动是天然 “调节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能提高 “好胆固醇”,促进 “坏胆固醇” 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显示,坚持运动 3 个月,甘油三酯可降 20%-30%。
必要时需药物干预。若 “坏胆固醇” 未达标(应低于 1.8mmol/L),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抑制胆固醇合成、稳定斑块。甘油三酯严重升高(超 5.6mmol/L)者,可联合贝特类药物,预防急性胰腺炎。
血脂异常对血管的伤害如水滴石穿。定期监测血脂(20 岁以上每 5 年一次,40 岁以上每年一次),及时干预异常指标,才能让血管保持通畅与弹性。毕竟,血管健康决定生命的长度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