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晚上呼噜声震天响,有时突然安静几秒,又大口喘气?很多人以为打呼噜只是睡得香,其实这可能是身体的警报信号——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它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悄悄增加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甚至猝死的风险。
打呼噜为什么会让人“打呼累”?
打呼噜的本质,是空气通过咽喉受阻产生的震动。严重时,气道可能完全塌陷,呼吸短暂停止,大脑缺氧迫使身体惊醒再喘气。一晚下来,这种“缺氧—惊醒—再入睡”的循环可能发生上百次。表面上看似睡够了,实际上白天容易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这就是所谓的“打呼累”。
睡眠呼吸暂停有哪些危险信号?
想知道自己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可以留意以下表现:
打呼噜声音大,还会突然安静甚至出现呼吸中断;白天总是犯困,晚上睡够8小时仍精神不振;早晨醒来头痛、口干;血压难以控制,有时伴随心脏不适;夜间频繁憋醒或起夜。如果你或家人出现这些症状,建议提高警惕。
如何确认自己是不是“睡眠呼吸暂停”?——多导睡眠监测
过去很多人只凭家人观察判断,现在有一个“金标准”检查方法——多导睡眠监测(PSG)。简单来说,它就像在睡眠时给身体做一次“全面体检”,通过在头部、胸口、手指等部位贴上电极或感应器,整夜监测脑电波(判断睡眠深浅)、呼吸气流(是否暂停)、血氧饱和度(是否缺氧)、心电图(心脏情况)以及呼吸肌活动(是否费力)。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显示一个人整晚到底打了多少次呼噜、出现了多少次呼吸暂停以及缺氧的严重程度。
医生会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来评估病情:AHI<5为正常,5~15为轻度,15~30为中度,>30则为重度。很多人在检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晚上竟能出现上百次呼吸暂停,难怪白天总是疲惫不堪。
睡眠呼吸暂停怎么治?滴定呼吸机的“魔法”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机”。它和ICU的呼吸机不同,小巧方便,通过面罩将气流送入鼻子或口鼻,为气道提供持续支撑,防止咽喉塌陷,让睡眠中的呼吸不再中断,氧气供应充足,整夜睡得更平稳。
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需要立刻使用呼吸机。呼吸机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每小时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次数≥15次),伴或不伴症状;轻度睡眠呼吸暂停(每小时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次数5~15次),但伴有明显症状(如白天嗜睡、注意力下降、情绪低落、失眠等)或合并某些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有一些禁忌症,不宜使用呼吸机:肺部有肺大疱或气胸、血压过低或休克、心脏不稳、头部受伤或脑部有气体、耳、鼻、眼有急性炎症。
因气道差异,使用呼吸机前需滴定压力,确保消除呼吸暂停与打呼噜,并兼顾舒适与安全。
用上呼吸机,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不少患者刚开始对“睡觉戴呼吸机”心存顾虑,但坚持使用后,生活往往会发生明显改变:第二天醒来精神好多了,白天不再犯困;血压和血糖控制更稳定;夜间起夜次数减少,睡眠质量明显提高;长期来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会下降。有患者甚至打趣说:“以前呼噜吵得全家人都睡不好,现在戴上机器,不光我自己睡得香,家人也轻松了。”
除了呼吸机,还能做什么?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使用呼吸机。对于轻度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也能起到缓解作用:减重(体重下降5~10%,气道压力就会明显减轻)、戒酒(酒精会让咽喉肌肉松弛,加重打呼噜)、避免安眠药(防止进一步抑制呼吸)、侧卧睡(仰卧时舌头更容易后坠堵住气道)、保持规律作息等。但对于中重度患者,呼吸机仍然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结
“打呼噜”并不等于“睡得香”,它可能是身体缺氧的警告。多导睡眠监测就像一面镜子,帮我们看清一夜之间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通过滴定呼吸机,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让睡眠真正恢复“安稳”。如果你或家人有“打呼噜+呼吸暂停”的迹象,不要忽视,最好尽早去睡眠医学科或耳鼻喉科就诊。毕竟,睡眠不是奢侈,而是健康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