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技术下的儿茶酚胺追踪

质谱技术下的儿茶酚胺追踪
作者:白艳香 陈新科   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20

儿茶酚胺是人体应激反应的核心调控物质,由肾上腺和神经细胞分泌,包含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从日常紧张的心跳加速到危急时刻的应激反应都受其调控。其水平异常也是嗜铬细胞瘤等疾病的预警信号。但因其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且易受干扰,传统检测难以精准测定,质谱技术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精准探测器”。

传统检测儿茶酚胺的方法以免疫法为主,但其局限性很明显。由于儿茶酚胺分子结构与体内其他激素相似,免疫法容易“认错”目标,比如把结构相近的物质当成肾上腺素,导致“假阳性”(误判患病)或“假阴性”(漏诊)。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实际是嗜铬细胞瘤导致儿茶酚胺升高,但免疫法检测可能显示正常,延误诊断;还有些健康人因检测干扰,被误判为儿茶酚胺异常,徒增焦虑。这些问题,都需要更精准的技术来解决。

质谱技术之所以能精准追踪儿茶酚胺,核心在于它能给每个分子“验明正身”。其检测过程可简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提纯”,从血液、尿液等样本中去除蛋白质、脂肪等杂质,只留下包括儿茶酚胺在内的小分子物质,就像从一堆零件中挑出关键部件;第二步是“分离”,提纯后的样本进入色谱柱,不同分子因大小、极性不同,在柱内移动速度有差异,儿茶酚胺会与其他杂质彻底分开,单独进入下一步;第三步是“识别与计数”,分离后的儿茶酚胺分子被送入质谱仪,在高能量下变成带电离子,这些离子会根据“质量—电荷比”(每种分子独有的“身份证号”)在磁场中偏转,检测器捕捉到偏转信号后,既能通过“身份证号”确认是儿茶酚胺,又能根据信号强度算出其具体含量。

相比传统方法,质谱技术的优势堪称“碾压级”。一是“特异性强”,只认儿茶酚胺的“专属身份证”,不会被其他物质干扰,比如能准确区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避免误判;二是“灵敏度高”,哪怕样本中儿茶酚胺含量低到几纳克,也能精准捕捉,这对疾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比如嗜铬细胞瘤早期,患者儿茶酚胺仅轻微升高,传统方法可能“看不见”,但质谱技术能及时发现,为手术治疗争取时间;三是“效率高”,一次检测就能同时测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不用多次取样,既节省患者时间,也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在临床中,质谱技术追踪儿茶酚胺的应用场景十分关键。最常见的是诊断嗜铬细胞瘤——这种肿瘤会大量分泌儿茶酚胺,导致患者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通过质谱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儿茶酚胺,能快速确诊,还能在术后监测是否复发;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多巴胺含量下降,质谱技术可检测脑脊液中的多巴胺水平,帮助医生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

如今,质谱技术让曾经“难以捉摸”的儿茶酚胺变得清晰可测,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了解这项技术能在需要时配合医生做好检测准备,让健康预警更精准。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