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
 82骨质疏松症是非常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爱美之人使用的防晒霜的指数越来越高,防晒衣、太阳镜等等,从而导致阳光照射越来越少,骨质疏松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增加。目前中国40岁以上男性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0%,而女性则高达20.6%。尽管运动被广泛推荐为降低骨质疏松风险的主要预防策略之一,不少骨质疏松症患者因为害怕骨折而不敢去运动。这是一个误区。适度的体力活动不仅不会加重病情,还对老年人预防和管理慢性病有显著的益处。
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方案需要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既要避免骨折风险,又要通过力学刺激促进骨形成、增强肌肉力量以保护骨骼。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应力会引起骨组织的一定变形,机械应力转化为一种信号,刺激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活动,最终增加骨密度,提升骨骼质量、强度和机械性能。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要个体化制定方案,根据患者骨密度、骨折史、年龄、体能及合并疾病调整运动强度。在不引起自身疼痛和疲劳的前提下,以心率升高到不超过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强度作为标准。
推荐的运动项目
有氧运动。一种以有氧代谢提供运动中所需能量的运动方式。推荐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的有氧运动项目包括:散步、爬楼梯、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散步、快走。这些运动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因为其成本低,易于实施,可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步行能够增强背部、臀部和腿部的肌肉力量。推荐每天至少走30分钟,运动过程中注意穿舒适的运动鞋,棉袜,最好结伴而行,可佩戴电子手表,记录运动时长及消耗热卡量。骑自行车(家用固定)能帮助老年人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增强全身耐力,提高步行速度。推荐每周骑自行车3~4次,每次40~60分钟。但是需在安全的情况下才考虑骑自行车,并控制骑车速度及时间,避免膝关节损害。此外,不推荐肥胖的骨质疏松患者骑自行车。
抗阻和力量训练。抗阻运动指的是肌肉在克服外来阻力时进行的主动运动。可包括:器械训练,如腿举、坐姿推胸、高位下拉;弹力带训练,如深蹲、坐姿划船、臀桥。频次:每周2~3次,每个动作2~3组,每组10~15次。
平衡与柔韧性训练。一种锻炼身体平衡能力的运动,能够预防老年人跌倒,降低骨折风险。推荐的运动为太极拳。打太极可以提高平衡感、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减少老年人跌倒;长期的太极运动可以减少骨密度的流失,并降低骨折的风险。推荐每周进行2次,每次1小时。
运动必须配合的临床管理。营养基础:每日钙摄入:1000~1200mg(膳食+补充剂),维生素D3:800~2000IU。药物干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地舒单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定期复查骨密度,评估运动效果。
骨质疏松患者制订运动方案应遵循的原则
个体化。运动的过程要讲究量力而行。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持之以恒。长期坚持锻炼对骨骼和肌肉的益处才能显现,短期的运动对骨密度和肌肉力量的提升作用不显著,且运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会随运动的停止而逐渐消失。
自我监测。运动过程中需做好自我防护,避免摔跤骨折等。同时,需进行血压、呼吸和脉搏等多项指标的监测,并咨询医生,以更好地调整运动方案。
运动是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策略之一。骨质疏松的运动核心矛盾是:既要刺激骨密度增长,又要避免骨折风险。合理适当的运动能够提升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增强肌力,预防跌倒。需要强调的是在实际运动中,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态拟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并量力而行。对于骨折的患者,应采取谨慎的策略和有针对性的锻炼方法。同时注意避免进行可能导致严重伤害的冲击运动和过度运动。
总而言之,合理的运动、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心态,并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骨质疏松患者就有希望改善骨密度,获得健康的骨骼。运动是骨健康的“良药”,但需精准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