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家庭氧疗的正确操作与注意事项

慢阻肺患者家庭氧疗的正确操作与注意事项
作者:​谷卫华   单位:桑植县民族中医院
4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常因肺泡通气不足导致长期缺氧。家庭氧疗作为改善缺氧状态、延缓病情进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慢阻肺稳定期管理的核心措施之一。然而,若操作不当,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二氧化碳潴留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将从设备选择、操作规范、安全防护及综合管理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慢阻肺家庭氧疗的正确方法。

设备选择:根据需求匹配,确保安全有效

制氧机与氧气瓶的适用场景。家用制氧机:适合长期居家使用,优先选择医用分子筛制氧机,其氧气浓度稳定(≥90%),流量可调(1~5升/分钟),且具备低噪音、易操作的特点。需确认设备通过国家医疗器械认证,并定期维护滤网(每月清洗一次)。便携式氧气瓶:适合外出活动时使用,如散步、购物等。选择脉冲式供氧模式可延长使用时间,同时需计算活动时长并预留20%余量,避免中途断氧。

吸氧装置的个性化选择。鼻导管:最常用的供氧方式,适用于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使用时需清洁鼻腔,将导管插入鼻孔约1厘米,并用胶布固定,防止脱落或扭曲。面罩:仅在需要较高氧流量(如急性加重期)时短期使用,长期佩戴可能导致皮肤压迫损伤或二氧化碳重复吸入。

湿化装置的必要性。干燥氧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干咳或痰液黏稠。需在氧气通路中连接湿化瓶,使用灭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每日更换并保持水位在刻度线内。冬季可将湿化水加热至30~40℃,提高吸氧舒适度。

操作规范:精准控制流量与时间

氧流量:低流量是关键。慢阻肺患者因存在二氧化碳潴留风险,需严格采用低流量吸氧(1~2升/分钟),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8%~92%。若流量过高(>3升/分钟),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头痛、嗜睡甚至昏迷。

吸氧时间:每日≥15小时,持续优于间断。研究显示,每日吸氧≥15小时可显著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生存率。建议将吸氧时间分散至全天,如夜间睡眠时持续供氧,白天根据活动耐量调整。需注意:进食前后30分钟、如厕等短时活动可暂停吸氧,但单次离氧不超过10分钟;活动后气促加重时,可临时增加流量0.5~1升/分钟,症状缓解后恢复原设定。

血氧监测:动态评估疗效。使用指脉氧仪每日监测血氧饱和度(SpO₂),目标值——静息状态:88%-92%;活动后:≥85%;夜间睡眠:≥88%。

若SpO₂持续<88%或出现口唇发绀、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调整方案。

安全防护:远离隐患,预防感染

防火防爆:氧气设备的“三米禁区”。氧气是助燃剂,吸氧区域需远离明火、静电及油脂:禁止吸烟、使用燃气灶或艾灸;避免涂抹油性护肤品或喷洒酒精类消毒剂;氧气瓶需直立存放于阴凉通风处,远离热源(如暖气、阳光直射);安装烟雾报警器,备有灭火毯或干粉灭火器。

预防感染:清洁消毒是基础。鼻导管:每日清水清洁,每周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湿化瓶:每日更换蒸馏水,每周煮沸消毒;制氧机:每月清洗进气滤网,每年专业保养一次。

综合管理:氧疗不是唯一,需多管齐下

配合药物治疗与呼吸训练。家庭氧疗需与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激素等药物联合使用,同时定期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

营养支持与适度运动。饮食:增加优质蛋白(鱼、豆制品)和维生素摄入,减少产气食物(豆类、碳酸饮料);运动:每日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床边踏步、太极拳),逐步延长活动时间。

家庭氧疗是慢阻肺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隐形护盾,但其效果依赖于科学操作与规范管理。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设备、控制流量、监测血氧,并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同时,氧疗并非孤立治疗手段,需与药物、运动、营养等综合干预相结合,才能实现病情的长期稳定控制。记住:正确吸氧,科学管理,让每一次呼吸都更有力量。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