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小林深夜被救护车送进急诊室,上腹部剧痛得像被人用刀拧着,还伴有恶心呕吐。检查结果出来,医生说是急性胰腺炎。小林很困惑:“我才25岁,平时身体好好的,怎么会得这种‘老年病’?”
其实,胰腺炎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近年来,医院急诊室里二三十岁的胰腺炎患者越来越常见,他们的发病往往和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这颗藏在胃后方的小腺体,为何会对年轻人的饮食如此敏感?
胰腺:被忽视的“消化功臣”
胰腺长在左上腹,模样像条弯弯的舌头,平时不太起眼,却是消化系统的“隐形功臣”。它每天分泌胰液,里面含有的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利器”,能帮我们分解吃进去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但胰腺有个“致命弱点”:这些消化酶原本该在肠道里才被激活,一旦因某种原因在胰腺内部提前“苏醒”,就会反过来消化胰腺自身,引发剧烈炎症——这就是胰腺炎。就像一把本应在厨房切菜的刀,不小心砍到了自己的手。
急性胰腺炎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那种痛常被描述为“刀割样”,弯腰蜷缩会稍微缓解,平躺时更严重。如果救治不及时,炎症可能扩散到全身,甚至危及生命。
年轻人中招,多半是“吃”出来的
过去,胆结石是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但在年轻人中,饮食因素越来越突出。以下这些饮食习惯,就像给胰腺埋下了“定时炸弹”。
朋友聚餐时,年轻人总爱比拼“战斗力”:火锅桌上涮到深夜,烧烤摊前撸串喝啤酒,自助餐厅里抱着大盘肉猛吃。这种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行为,会让胰腺在短时间内拼命分泌胰液。
就像一台本应匀速运转的机器,突然被塞进过量原料,很容易因负荷过大而“卡壳”。胰液排泄不畅,就可能在胰腺内淤积、激活,引发炎症。临床上,不少年轻患者发病前都有“吃自助餐吃到扶墙出”“生日聚餐胡吃海塞”的经历。
炸鸡、薯条、肥肉、奶油蛋糕……这些年轻人追捧的“美味”,其实是高脂肪食物的重灾区。长期吃高脂食物,会让血液里的甘油三酯飙升,当浓度超过11.3mmol/L时,就可能引发“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过多的脂肪颗粒会堵塞胰腺的小血管,还会刺激胰液分泌增加。就像给胰腺裹上了一层厚厚的油外套,既让它“喘不过气”,又让消化酶在里面“乱砍乱伐”。更危险的是,这类患者发病时往往更凶险,复发率也更高。
“不醉不归”的酒局文化,让很多年轻人成了酒精的受害者。酒精进入人体后,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还会让胰管收缩,导致胰液排出受阻。同时,酒精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会直接损伤胰腺细胞。有研究显示,连续大量饮酒的人,患胰腺炎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以上。
为了减肥,不少年轻人会走极端:前几天几乎不吃饭,饿到极限后又忍不住疯狂暴食。这种饮食“过山车”对胰腺的伤害极大。
长期节食会让胰腺功能“萎缩”,突然摄入大量食物时,胰腺需要“紧急启动”,分泌骤增的胰液难以顺利排出,就可能引发炎症。临床上曾遇到过20岁的女生,为了穿婚纱减肥,饿了一周后吃了两盒炸鸡,当天就因胰腺炎入院。
避开雷区,守护胰腺健康
胰腺虽然脆弱,但只要避开饮食雷区,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给年轻人的几点实用建议:
吃饭别“狼吞虎咽”: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就行,细嚼慢咽能减轻胰腺负担。聚餐时不妨少点几个菜,不够再加,避免“眼大肚子小”导致的浪费和暴食。
给饮食“去去油”:每周吃油炸食品别超过1次,用清蒸、水煮代替红烧、油炸,奶茶选三分糖、少奶油,沙拉酱换成酸奶或柠檬汁。
喝酒别“逞英雄”:尽量不喝或少喝,若不得不喝,啤酒别超1瓶,白酒别超2两,且不要空腹喝。喝到有醉意时及时停杯,别被“不喝就是不给面子”绑架。
减肥别“走极端”:健康减重的关键是规律饮食,每天保证足量蛋白质和蔬菜,主食选杂粮,避免完全断碳。饿的时候可以吃个鸡蛋或苹果,别让自己饿到失控。
胰腺就像个“脾气火爆”的朋友,你好好待它,它就默默为你工作;你一再冒犯,它就会“发脾气”让你痛得直不起腰。年轻人别仗着年轻就肆意挥霍健康,避开这些饮食雷区,才能让这颗重要的腺体陪我们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