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患者极易因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而危及生命。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因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首选治疗方式。但该手术涉及患者整体状态复杂、围术期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仅依赖传统护理流程往往难以全面保障疗效。近年来,护理学界引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模式,将持续改进的理念贯穿围术期护理全过程,有助于提升患者康复质量。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的PDCA循环护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计划(Plan):护理方案的科学制定
在PDCA循环中,计划阶段是整个管理流程的核心与起点,对于接受腹腔镜修补的患者,护理团队首先需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病情评估。这一评估的内容涵盖了穿孔发生的时间、穿孔的具体部位和大小、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等多个方面。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护理团队需要制定出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化护理目标,这些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有效地控制感染,二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三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四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在制定护理计划时,护理团队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指导患者进行禁食和禁水,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和补液治疗,同时还需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情绪。其次,护理团队需要明确手术室护士、麻醉护士和病房护士各自的职责,形成一个完整而高效的协作流程。最后,护理团队需要设定一些量化的护理效果指标,如患者术后恢复进食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住院天数等,这些指标将用于后续的检查和改进工作,以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执行(Do):落实护理干预措施
在执行环节,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具体工作。
1. 术中护理:密切配合外科与麻醉科医生,实时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确保气腹压力适宜;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继发感染风险。
2. 术后护理:患者返回病房后,重点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腹部体征观察,注意有无持续性腹痛、腹肌紧张及排气情况。常规给予持续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耐心解释手术过程和康复方案,减轻患者焦虑;同时引导家属积极参与照护,形成良性互动。
4. 健康宣教:针对饮食指导、用药依从性、复诊安排进行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知识,为出院后康复打下基础。
检查(Check):护理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PDCA循环强调对护理质量的动态监控。检查环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完成:
1. 效果评估:观察患者术后腹痛缓解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等,与既定目标进行对照。
2. 风险监测:重点关注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腹腔脓肿、吻合口瘘、肺部感染等。护理人员需每日进行巡查并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采取干预措施。
3. 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或访谈方式收集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评价护理工作的可接受性与改进空间。
处理(Act):持续改进与优化护理流程
当发现护理措施存在不足时,需进入处理环节进行改进。例如:若术后部分患者出现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可在新一轮计划中增加早期功能锻炼和肠内营养干预;若存在患者对健康宣教理解不透的问题,可改用图文并茂或多媒体宣教形式;对护理团队中沟通不畅或交接不清的情况,可通过定期培训和演练加以解决。通过不断循环,护理质量在每一轮执行中得到优化,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
结语
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虽属微创手术,但患者整体情况往往较为危重,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预后。PDCA循环护理模式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贯穿整个围术期过程,既能保证基础护理的系统性,又能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使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与持续性。临床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胃肠外科护理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