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降临,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时,产妇的身体恢复也牵动着大家的心。恶露,这个产后出现的“特殊信号”,其实藏着产妇身体恢复的秘密。家属若能读懂它,就能及时察觉可能存在的出血风险,为产妇的健康保驾护航。
恶露是产妇产后子宫内残留的血液、坏死蜕膜等组织经阴道排出的物质,它的变化是子宫恢复情况的直观反映。正常情况下,恶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一般持续4~6周。
产后3~4天内,排出的是血性恶露。它的颜色鲜红,就像月经血一样,有时还会夹杂一些小血块,量比较多,类似于月经量或稍多一些,可能会浸湿卫生巾,这是因为此时子宫创面较大,血液和坏死蜕膜组织较多。这个阶段,家属要注意观察产妇的出血量,如果卫生巾在1小时内就被完全浸透,或者血块直径超过3厘米,就要提高警惕了。夜间休息时尤其要留意,若产妇因恶露渗漏频繁醒来,需及时记录出血量变化。
产后4~14天左右,血性恶露会逐渐转变为浆液性恶露。此时恶露的颜色会变成淡红色,其中血液成分减少,更多的是坏死蜕膜、宫颈黏液等物质,量也会比血性恶露明显减少,质地相对稀薄。家属可以观察到,产妇更换卫生巾的频率会降低,恶露的气味也比较清淡,没有明显的臭味。若此阶段突然出现颜色加深、量增多的情况,即使未达到血性恶露的量,也需关注是否伴随产妇头晕、乏力等症状。
产后14天以后,浆液性恶露会慢慢过渡到白色恶露。它的颜色呈白色或淡黄色,质地黏稠,主要成分是坏死退化的蜕膜组织、表皮细胞、白细胞等,量更少,通常会持续2~3周。这个阶段,恶露的气味应该是轻微的腥味,而不是难闻的恶臭。若白色恶露中突然混入鲜红色血液,哪怕量少也需警惕,可能是子宫复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出血。
了解了正常恶露的变化后,家属更要警惕异常恶露,因为这可能是出血风险的信号。若产妇的恶露量在产后10天后突然增多,甚至超过平时月经量,且颜色始终呈鲜红色,还夹杂着较多大血块,这就属于异常情况了。这可能是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等原因导致的,提示存在出血风险,家属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另外,如果恶露散发着明显的臭味,同时产妇还出现了发热、腹痛等症状,这很可能是子宫感染引起的。感染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恢复,也可能导致出血,家属必须重视这些症状。还有一种情况,恶露的颜色长期没有变化,比如一直是淡红色或褐色,持续时间超过2周,也可能是子宫恢复不良的表现,需要及时关注。
当发现上述异常情况时,家属应立即带产妇去医院就诊。在去医院之前,要注意保留产妇使用过的卫生巾,以便医生更好地判断恶露情况。同时,要安抚好产妇的情绪,避免她过度紧张和焦虑。就医时尽量详细告知医生恶露变化的时间、量、颜色及伴随症状,这对诊断极具参考价值。
在日常护理中,家属要注意保持产妇外阴的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帮产妇清洗外阴,勤换卫生用品,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卫生巾,避免细菌滋生引发感染。还要让产妇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但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活动,比如散步,这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和恶露排出。饮食上,要给产妇准备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蔬菜和水果等,帮助产妇身体恢复。
总之,家属通过仔细观察恶露的颜色、量、气味以及持续时间等变化,能及时发现产妇可能存在的出血风险。只要多一份细心和关注,就能为产妇的产后恢复增添一份保障,让新妈妈们在家人的呵护下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