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正确处理方法与家庭护理细节

小儿发热 正确处理方法与家庭护理细节
作者:张润淑   单位: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
91

发热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几乎每个孩子每年都会发热2~3次。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发热就很焦虑,还会陷入“退热越快越好”的误区。其实,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孩子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科学处理和精心护理比盲目退热更为重要。

哪些发热情况要马上就医

不是所有发热都要去医院。出现下面这些“危险信号”,要第一时间就医,别耽误病情。

(1)年龄和体温情况:3个月以内婴儿体温达到或超过38℃,1岁以内婴儿体温达到或超过39℃且持续超过24小时,要马上就医。因为小月龄宝宝免疫系统没发育好,发热可能意味着有严重感染,像脓毒症、颅内感染等。(2)伴随症状:发热时孩子精神不好、嗜睡、一直哭闹,或者出现抽搐、呕吐、呼吸困难、皮疹、不吃不喝等情况,可能是肺炎、脑炎、川崎病等疾病的信号。(3)发热时长: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孩子发热超过5天还没好,或者体温反复变化,退热后几小时又升到39℃以上,需排查是不是有细菌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等问题。

降温的正确方法

(一)退热药使用

退热药主要是缓解孩子发热带来的不适,比如头痛、烦躁,不是“治好”发热。目前儿童安全可用的退热药就两种。一是对乙酰氨基酚。适合3个月以上婴儿。每次每公斤体重用10~15毫克,隔4~6小时可以用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常见剂型有滴剂、混悬液。要按孩子实际体重算剂量,别按年龄估算,不然剂量可能不够或者过量。二是布洛芬。适合6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每次每公斤体重用5~10毫克,隔6~8小时用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布洛芬退热效果好,还有抗炎作用。但空腹吃可能刺激肠胃,建议饭后半小时吃。特别提醒:别交替用两种退热药,也别把退热药和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一起吃,不然药物过量会损伤肝肾。体温低于38.5℃且孩子精神状态好,不用吃退热药。

(二)物理降温

传统的“捂汗”“酒精擦浴”等降温方法医学上已经否定了。正确的物理降温要让孩子舒服。首先,应保持环境舒适。室温控制在24~26℃,别让空调直吹孩子,并保持室内通风。同时,应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服,别用厚被子裹着“捂汗”。过度保暖会让体温散不出去,还可能引发“捂热综合征”。此外,需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发热时孩子新陈代谢快,容易脱水,要少量多次喂温水。婴幼儿可以多喂几次奶,大孩子可以喝淡盐水、口服补液盐或者清淡的汤粥,防止脱水加重发热。

家庭护理细节

(一)饮食和休息

饮食上,给孩子做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烂面条、蒸蛋羹,别吃油腻、辛辣或者生冷的食物,减轻肠胃负担。要是孩子没食欲,别强迫吃,少量多次喂就行,保证基本能量摄入。休息方面,让孩子多卧床休息,少活动,别长时间看电视、玩玩具消耗体力。睡觉时把孩子上半身抬高,缓解发热可能引起的鼻塞、呼吸不畅。

(二)病情观察

家长可以准备一个“发热护理本”,记录孩子的体温变化(每天测3~4次,分别在晨起、午后、傍晚、睡前)、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和用药时间。就医时把这些信息告诉医生,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三)心理安抚

发热时孩子可能因为身体不舒服变得烦躁、黏人,家长应多陪陪孩子、安抚孩子,给孩子讲故事、玩安静的小游戏转移注意力,别让孩子因为紧张、哭闹让体温更高。

常见误区

误区1:发热会“烧坏脑子”:只有体温超过41℃且持续很长时间(超过1小时),才可能损伤脑组织,普通发热不会影响智力。

误区2:一发热就用抗生素:发热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感冒、幼儿急疹),抗生素对病毒没用,滥用抗生素会破坏孩子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

误区3:退热后就没事了:部分疾病(如幼儿急疹)退热后会出疹子,需继续观察孩子皮肤情况,若是出疹子还痒,可以涂炉甘石洗剂缓解,别让孩子抓挠。

总之,孩子发热时,家长先冷静,分清“普通发热”和“危险情况”,科学用药、精心护理,多数孩子的发热3~5天就会缓解。要是对孩子病情不确定,及时就医最稳妥,别盲目处理,以免耽误治疗。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