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早上该上学了,孩子却眼泪汪汪,抱着门框死活不肯出门,书包被扔在一边。这样的场景如果一周出现好几次,家长除了生气和无奈,更多的是困惑:明明该去上学,孩子为什么像要上战场一样害怕?别急着怪孩子不懂事或不坚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儿童焦虑障碍。
儿童焦虑障碍的概述
儿童焦虑障碍,不是简单的“胆小害羞”或“想偷懒”。它是一种真实的心理健康状态,就像是孩子大脑里的“警报器”过于敏感,错误地把学校、社交或者和家人分开这些事,当成了巨大的危险。身体会本能地进入“高度警戒”模式,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肚子不舒服、全身紧绷……这些难受的感觉,让孩子只想拼命躲开让他害怕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往往就是学校。孩子可能说不清“我焦虑了”,但他们的身体和行为会发出信号:
1.身体不舒服的信号:经常说头疼、肚子疼,去医院检查又没事;尿床或尿裤子的次数变多;胃口突然变差或暴饮暴食;晚上睡不着、做噩梦,或者半夜惊醒。
2.行为上的变化:对以前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劲;反复问让人担心的问题;变得特别黏人,不敢自己待着,怕黑;出现小动作,比如不停啃指甲、揪头发、撕嘴皮;写作业拖拖拉拉,感觉特别困难;特别怕被批评,一点小事就哭闹发脾气。
3.上学路上的“难关”:上学成了每天都要打的“仗”,大哭大闹、发脾气、找各种理由不想去;在学校门口抓着家长不肯松手,严重的甚至会呕吐、头晕;即使进了学校,也可能频繁给家长打电话,或者总往老师办公室跑,寻求安全感。
面对儿童焦虑障碍,家长应该怎么做
1.先停下,认真听孩子说:别急着讲道理、批评或者哄骗。找个安静、让孩子觉得安全的时间地点,比如晚上睡觉前。温和地问:“宝贝,能跟爸爸妈妈说说吗,一提到要去上学,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是在担心什么呢?”关键不是立刻解决问题,而是弄明白孩子到底在害怕什么。
2.表达理解,让孩子知道你懂他:当孩子说出“我怕老师骂我”或“没人跟我玩”时,立刻回应他:“原来在学校遇到这些事,让你这么紧张和难过啊。”千万不要说“这有什么好怕的”或者“别人都能做到你为什么不行”。
3.将放大的恐惧拆成“小问题”来解决:
怕和同学相处?先从和熟悉的家人朋友玩开始;再试着邀请一个同学到家里玩;鼓励他在学校参加人少的小组活动。
怕学习跟不上、压力大?把大量的作业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每完成一小块就给他具体的表扬;和老师聊聊,看能不能暂时降低一点要求;多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别只看分数结果。
怕和爸妈分开?进行短时间的“分离练习”。清楚告诉孩子你要离开多久、什么时候回来,并且一定准时回来。慢慢延长分开的时间和距离。留一个你的小东西给孩子,当作他的“安心物”。
4.让家成为稳固的“避风港”:每天有规律的作息能让孩子心里更踏实。家里有明确、一致的规则,大人温和但坚定地执行,让孩子觉得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家里避免大声争吵和紧张的气氛。每天抽出15-30分钟“专属时间”,专心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不说教,不谈学习。
5.该求助时别犹豫:如果你尝试了家里的办法效果不大,或者孩子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生活学习,务必及时找专业人士帮忙!儿童心理咨询师会用专业的方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或游戏治疗,帮孩子认识那些让自己更焦虑的想法,学习管理情绪和放松的技巧。儿童精神科医生则会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在心理治疗之外,考虑短期用一些安全的药物辅助,帮孩子更快稳定情绪,更好地配合心理治疗。
总之,孩子持续的哭闹和拒学,是他内心承受巨大压力的外在表现。它不是懒惰,也不是故意和家长作对,而是焦虑障碍发出的真实求救信号。撕掉“不懂事”的标签,试着蹲下身子,耐心听听孩子心里的恐惧和担忧。当我们真正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用科学的方法去应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强行“克服”,才能真正帮孩子卸下心头那份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