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大多与感冒、疲劳或压力息息相关,休息后便能缓解,但若是出现“炸裂样”头痛,则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发出的信号,这种疾病进展较快、起病较急,首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再次破裂后死亡率可达70%,被称为“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疾病,而是局部脑动脉血管壁较为薄弱向外膨出的囊性扩张。动脉壁薄弱一般与动脉硬化、先天性发育缺陷、血流长期冲击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尤其在动脉分支点血流涡流的持续作用下,会使薄弱部位逐渐膨出而形成动脉瘤。随着瘤体逐渐扩大,血管壁也会慢慢变薄,如同充气的气球一样,随时可能发生破裂,若动脉瘤破裂会使高压动脉血迅速进入蛛网膜下腔,直接对脑血管和脑膜产生刺激,诱发颅内压升高和剧烈炎症反应,这便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有哪些?
1.恶心呕吐,呈喷射状
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会迅速进入蛛网膜下腔,此时颅内压会迅速升高,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从而诱发剧烈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呕吐物有时可喷射出数米远,与普通呕吐症状不相同。
2.颈项强直,颈部僵硬
血液及其代谢物会对脑膜产生刺激,诱发颈部肌肉痉挛,因此患者在低头时常会感觉颈部剧烈疼痛,无法正常弯曲,医学上将其称为“脑膜刺激征”。
3.意识模糊或昏迷
血流量较大时会使颅内压力迅速升高而压迫脑组织,此时患者会在头痛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并进入深度昏迷状态,严重者还会发生心脏骤停。
4.眼睑下垂或肢体瘫痪
部分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压迫,导致瞳孔扩大或单侧眼睑下垂,若出血对运动功能区产生影响,还会造成肢体无力、麻木甚至瘫痪等症状。
上述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但需警惕的是,少数患者在破裂前几天或几周会出现先兆性头痛,这是动脉瘤少量渗血的信号,此时要及时就医,才能有效避免发生致命性破裂。
如何应对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1.急救处理
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每延迟治疗1小时,死亡或残疾风险就会增加5%~10%,因此当出现“炸裂样”头痛症状时,应立即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保持镇静,绝对卧床:患者需要立即停止一切活动,保持平卧休息,避免身体移动和情绪激动,防止血压迅速升高而再次出血。可以解开衣领,保证呼吸通畅,若出现呕吐,则需将头部偏向一侧,避免窒息。
快速拨打急救电话: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明确告知呕吐、剧烈头痛及意识障碍等症状。由医护人员判断后指导如何进行自我处理,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避免自行用药:发病后不能自行服用降压药或止痛药,否则很容易掩盖病情,干扰后续的诊断和治疗。
2.精准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最核心的治疗方法是封堵动脉瘤,避免再次出血。临床中常用的方法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恢复快、微创的优势。医生在患者的大腿根部实施股动脉穿刺后,将纤细的导管沿血管送至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腔中,此时弹簧圈便能像渔网那样填满整个动脉瘤,避免血液进入,使其形成血栓并逐渐愈合,消除破裂的风险。术后要观察1~2天,关注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的变化,随时警惕血管痉挛等并发症。若恢复顺利,一般在术后一周便能出院。
总而言之,“炸裂样”头痛并非小事,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最后通牒”。希望大家阅读本文后,能够重视“炸裂样”头痛这一症状。这种疾病虽然凶险,但如果我们能及时识别症状、迅速就诊,就能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