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患者常因病情重、卧床时间长。过去,医护人员担心运动影响病情,多建议患者“静养”,但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早期适度活动能帮ICU患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甚至更快脱离呼吸机。
不过,ICU患者的运动不能“随便来”——插着气管插管、连着心电监护仪,剧烈运动显然不现实。这时,改编后的“病床上的八段锦”就显出优势:它动作轻柔、幅度可控,不用起身就能完成,还能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强度,刚好契合ICU患者的特殊需求。
病床上的八段锦,改在哪
传统八段锦有“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等8个动作,需要站立完成。而ICU病床上的版本,会根据患者卧床状态做3处关键调整:一是去掉需要站立、弯腰的动作,全部在平躺或半卧位完成;二是简化肢体幅度,比如“托天”只需要抬手到胸前,不用举过头顶;三是缩短每个动作的保持时间,从传统的5~10秒减到2~3秒,避免患者疲劳。
改编后的八段锦,核心是“活动关键部位、不增加身体负担”。比如针对上肢的动作能帮患者维持手臂肌力,避免输液后手臂僵硬;针对呼吸的动作能锻炼肺活量,帮插着呼吸机的患者更好适应呼吸节奏;甚至还有轻微活动下肢的动作,减少血栓风险。
卧式八段锦,ICU患者也能练
第一式:顺逆呼吸畅气机。患者半卧位,双手置腹。鼻吸气3秒腹隆起,口呼气4秒腹凹陷;反向练习,吸气收腹、呼气鼓腹,重复5~8次。可增强膈肌功能,改善肺通气,调节自主神经,缓解焦虑及ICU综合征。
第二式:掌心互搓行血脉。双手掌心相对揉搓至发热(10~15次),再以掌心轻按腕内侧3秒,重复3~5组。可促进手部循环,改善末梢供血,刺激神经末梢,维持感觉功能,预防长期卧床所致感觉减退。
第三式:调理脾胃徐摩腹。双手交叠置脐周,顺时针缓摩腹部(每分钟约30圈),持续1~2分钟。可顺结肠走向促胃肠蠕动,缓解腹胀、便秘,刺激迷走神经,改善消化液分泌,提升肠内营养耐受性。
第四式:微震天柱祛七伤。平卧位头部中立,指腹轻按颈后“天柱穴”3秒后放松,重复5~8次,头部可小幅转动(<15°)。可放松颈肩肌肉,缓解卧床僵硬,刺激周围神经,维持颈部功能,预防神经压迫。
第五式:屈膝勾脚疏筋骨。平躺缓慢屈膝至90°并勾脚尖3秒,再缓慢伸膝伸脚,重复5~6次/侧。可活动膝关节、促进关节液流动,收缩小腿肌肉,激活“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第六式:伸腰引肾利阴阳。平躺双手置体侧,缓慢抬上身至45°保持2秒,再缓慢躺下,重复3~4次。可拉伸腰背肌肉、维持肌张力,增加胸腔容积,改善肺扩张与潮气量,缓解肺底通气不足。
第七式:展臂推掌行气力。平躺双手前伸至胸前,掌心向前轻推掌并保持2秒,再缓慢收回,重复5~6次。可锻炼肩袖及上臂肌群,维持上肢肌力,预防萎缩,扩张胸廓,改善呼吸,维持协调性。
第八式:屈背伸定心神。平躺缓慢抬头下巴近胸,双手抱膝(家属可协助轻拉膝盖),保持2秒后放松,重复3~4次。可拉伸腰背及颈部肌肉,缓解紧张,调节自主神经,平复情绪,改善焦虑,提升睡眠质量。
这些“细节”要注意,安全第一
病床上的八段锦虽温和,但ICU患者病情特殊,必须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
首先,不是所有ICU患者都能练——刚做完大手术、生命体征不稳定(比如血压忽高忽低、心率过快)或有严重出血风险的患者,需先稳定病情,待医护人员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运动。
其次,必须有人协助:运动时需家属或护士在旁看护,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和监护仪数据,一旦出现心率加快、血氧下降等情况,立即停止。
最后,不追求“多”和“快”:每天只做10~15分钟,动作慢一点、幅度小一点都没关系,重点是“坚持轻微活动”,避免过度疲劳。
总之,对ICU患者来说,康复不仅是“治好病”,更是“找回身体的力量”。病床上的八段锦就像一座“小桥”,帮患者从“完全卧床”慢慢过渡到“自主活动”,让康复之路走得更稳、更轻松。也许未来,会有更多传统养生方法被改编成适合患者的康复方式,让“温柔运动”成为ICU里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