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疾病护理:从拒药到主动控糖

双重疾病护理:从拒药到主动控糖
作者:邹世群   单位: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
982

双重疾病困扰,拒药成常态

1.药量增加,身心压力重

躯体压力:糖尿病可能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在疾病治疗上,除了继续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之外,还要针对合并症用药。每日服用药量增加,还可能增加用药频次,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心理压力:目前来看,糖尿病无法根治,也就是要终身用药,出现合并症后,长期用药的任务感加重,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不良情绪。在心理负担困扰下,感觉吃药像吃饭一样频繁,容易出现抵触心理及行为,用药依从性下降。

2.认知片面,进入用药误区

很多人对糖尿病合并症或者并发症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血糖、血压高一些又没有不适感,不需要过多注意。但实际上,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很容易引起肾脏病、眼部病变、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受此种认知影响,可能有擅自停药或者减少用药量的行为,导致血糖失控。有患者认为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从而间断服药。

某些人认为血糖稳定了,疾病就已经得到控制了,开始不规律用药,殊不知慢性病都是要长期管理的,频繁停药不利于病情稳定,还可能因此而引起并发症。

3.病情复杂,打破生活节奏

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之后,病情更为复杂,需要重新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需要配合生活方式干预。此种转变会打破原有生活节奏或状态,这是导致多数患者产生拒药行为的常见原因。在糖尿病治疗中,某些药物是需要与进餐相互配合的,例如,磺脲类降糖药物要在餐前口服,而二甲双胍建议餐后口服。在此基础上,其他合并症用药也可能存在餐前、餐后之分,极大延长了每日需要服药的时间,容易影响正常生活节奏。

糖尿病与其他某些合并症治疗期间,需要适当约束饮食,可能影响到聚会、外出游玩等。例如,注射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旅游时需要随身携带,因为胰岛素有温度要求,携带比较麻烦。此类情况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也会由此影响患者心情,从而出现拒药行为。

双重疾病护理,将拒药转变为主动控糖

1.改变认知,纠正错误观念

正确认识疾病与用药治疗,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病情变化,即便在双重疾病困扰下,也无需过度焦虑或烦躁。疾病确诊后,听取医生建议,主动配合治疗,如果是肾病或眼部病变等,治愈后就可以停药了,不同于糖尿病需终身服药。从护士角度分析,如何应对患者的拒药行为呢?要主动了解此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建立良好沟通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纠正其错误认知,逐渐提高治疗依从性。

2.简化管理,将疾病融入生活

根据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全身健康状况等,简化管理方式,将复杂的服药、饮食、运动要求转变为清晰的流程清单。

晨起:空腹状态测量血糖与血压,简单活动后进餐,适量主食搭配蛋白质与蔬菜,根据药物类型确定餐前或餐后用药。

午餐前:早餐后2小时测量一次血糖,服用餐后药物,午餐的主食要粗细搭配,以粗粮为主,加适量肉类,蔬菜可以多吃不限量。

晚餐后:餐后散步30分钟以上,如果在病情不稳定阶段,睡前测量一次血糖,服用睡前药物。

多维度健康管理,优化主动控糖策略

1.从单纯忌口转向美味控糖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饮食原则为低糖、低盐,在此标准下,可以用一些天然食材替代盐增加食物风味,例如,香菇、紫菜、虾皮等。主食是糖的主要来源,建议多吃杂粮,取糙米、藜麦、燕麦搭配食用,帮助身体控糖。

糖尿病合并肾病:采取优质低蛋白控糖饮食计划,适合食用鸡胸肉、鱼肉、大豆蛋白,推荐清蒸海鱼、黄瓜、荞麦面搭配进餐,这一餐中包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且都符合低盐、低糖标准。

2.从被动减重转向主动锻炼

肥胖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病,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减重能够有效降糖,但减肥很痛苦,且难以坚持。我们可以尝试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在长期坚持下养成运动习惯,在减重的同时还能促进代谢,改善全身健康状况。

总结而言,在双重疾病的困扰下,容易引起拒药行为,可以按照以上分享的方法,尝试在认知与行为上做出改变,用尽量不影响生活节奏的方式管理病情。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