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护理 牢记吃动两平衡

冠心病护理 牢记吃动两平衡
作者:王成娜   单位:无棣县人民医院
357

冠心病的康复离不开药物治疗与科学护理的双重保障,而“饮食调控”与“科学运动”的平衡配合,是稳定病情、预防复发的核心环节。掌握这一原则,能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控制危险因素,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合理饮食:为心血管“减负”

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会加重血管负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患者饮食需遵循“低负担、高营养”原则,从食材选择到烹饪方式精准把控。

食材搭配应优先“护心品类”。主食以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为主,其富含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胆固醇吸收;蛋白质选择低脂优质来源,如每周2~3次的深海鱼(含Omega-3脂肪酸)、去皮鸡肉及豆腐;蔬菜每日摄入不低于500克,尤其深色蔬菜能减少血管氧化损伤;水果选苹果、蓝莓等低糖品种,每日控制在200~350克。

同时,需严格控制“有害成分”摄入。烹饪时坚持“少油、少盐、少糖”,每日烹调用油不超过25克,优先选择橄榄油、茶籽油等植物油;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咸菜、腌肉、加工零食等高盐食物;添加糖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5克,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点。此外,还需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还要减少油炸、烧烤等不健康烹饪方式。

科学运动:为心脏“赋能”

不少患者因担心诱发心绞痛而回避运动,实则长期不动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反而加重病情。科学运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管弹性,是康复的重要手段。

运动前需做好准备。先咨询医生,根据支架手术史、心功能等级制定方案;运动前5~10分钟热身,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出现胸痛、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并就医。

运动选择遵循“循序渐进”。初期从慢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开始,每次15~20分钟,每周3~4次;适应后过渡到快走(每分钟80~100步),每次30~40分钟,每周4~5次。运动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避免高强度运动。运动后需5~10分钟放松,避开饭后1小时内及情绪激动时运动,恶劣天气改室内进行。

吃动结合:守护心血管健康

“吃”与“动”并非孤立,只有平衡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果。饮食失控易致热量过剩,仅靠运动难控体重血脂;若只节食不运动,则无法改善心肺功能。

日常可通过“量化管理”实现平衡。男性每日摄入1800~2000千卡、女性1500~1800千卡,结合运动消耗(慢走1小时约耗200~300千卡)确保收支平衡;定期监测体重、血压等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此外,规律作息至关重要。饮食定时定量,运动固定在晚饭后1~2小时,让身体形成生物钟。家人参与制定计划、陪同运动,能增强患者依从性,营造健康氛围。

冠心病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吃动两平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患者耐心坚持、科学执行。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将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就能有效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逐步回归健康生活。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