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2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调节体液平衡。肾炎作为常见肾脏疾病,若未得到及时规范治疗,炎症会持续损伤肾组织,逐渐进展为肾衰竭。了解这一过程的五个阶段,能帮助大众更早发现异常、科学干预,降低疾病恶化风险。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从肾炎到肾衰竭的五个发展阶段。
肾炎初期(隐匿性炎症阶段)
此阶段是肾脏炎症的起始阶段,肾组织损伤较轻微,肾小球滤过功能基本正常(肾小球滤过率GFR≥90ml/min)。多数人无明显不适,仅少数人在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出现微量蛋白或红细胞。这一阶段病情隐匿,易被忽视,但通过定期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可及时发现。
若能尽早控制诱发因素(如避免劳累、预防感染),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病情可长期稳定,避免进一步发展。
轻度肾功能损伤期
随着炎症持续,肾单位逐渐受损,肾小球滤过功能开始下降,GFR降至60-89ml/min。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轻微的身体异常,如偶尔的乏力、夜尿次数轻度增多(夜间排尿2-3次),部分人会有轻度眼睑或下肢水肿,晨起时较明显。检查可见尿液中蛋白或红细胞含量较前增加,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可能处于正常范围上限或轻度升高。
这一阶段治疗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原发病(如肾炎),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5g)、适量饮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以延缓肾功能下降速度。
中度肾功能不全期
肾损伤进一步加重,GFR降至30-59ml/min,肾脏代谢废物的能力明显下降。患者症状逐渐明显且持续,常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面色苍白(因肾性贫血),水肿范围扩大,可能波及双下肢甚至全身。检查显示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尿液中蛋白大量增加,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高血压(血压≥140/90mmHg)、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钙血症)。
此阶段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除控制原发病和血压外,还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调整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适量减少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摄入),避免病情快速进展至重度阶段。
重度肾功能不全期(肾衰竭前期)
肾单位大量坏死,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GFR降至15-29ml/min,肾脏已无法满足身体基本代谢需求。患者症状显著加重,出现明显的贫血(头晕、心慌、气短)、严重高血压(常规降压药难以控制),还可能伴随皮肤瘙痒、骨痛(因肾性骨病)、呼吸困难(因肺水肿)等并发症。血肌酐、尿素氮大幅升高,电解质紊乱严重,如高钾血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这一阶段治疗需更积极,除延续之前的治疗措施外,还需密切监测电解质、血压、血常规等指标,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需要提前准备透析治疗,如建立动静脉内瘘(为透析做血管准备)。
尿毒症期(肾衰竭终末期)
这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GFR<15ml/min,肾脏功能基本丧失,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如尿素氮、肌酐、胍类物质)大量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严重病变。患者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无法进食、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严重肺水肿(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心力衰竭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将危及生命。
此阶段治疗方式主要为替代治疗,即透析(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或肾移植。透析能替代肾脏完成代谢废物排出和体液调节功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改善生活质量;肾移植则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最佳方式,可使患者恢复接近正常的生活。
从肾炎到肾衰竭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信号和干预机会。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延缓甚至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建议大众定期进行肾脏相关体检,尤其是有肾炎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更需重视肾脏健康,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的“代谢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