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感冒和腹泻是最易让人误用抗菌药的场景——有人将其视为“万能消炎药”,感冒发烧就吃;有人因担心副作用,即使细菌感染也拒绝用药,这种“滥用”或“不用”的极端行为,不仅可能延误治疗,还会增加细菌耐药性风险。因此,了解感冒、腹泻时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对保障大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感冒时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坚决不用抗菌药的情况:普通感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感染)典型症状为鼻塞、流涕、咽痛、低热(38℃以下),部分人伴头痛、乏力。此类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通常5-7天可自愈,使用抗菌药既无法缩短病程,还可能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如腹泻、便秘)、过敏反应(皮疹、瘙痒)等副作用。
必须使用抗菌药的情况(明确细菌感染并发症):感冒后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病毒感染基础上合并细菌感染,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1)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且持续3天以上,伴脓痰、胸痛(提示细菌性肺炎);2)咽部或扁桃体化脓:咽部红肿、有白色脓点,吞咽时剧痛(多为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咽炎/扁桃体炎);3)黄绿色脓涕伴头痛:鼻涕由清涕转为黄绿色脓涕,持续超过10天且无改善,伴鼻塞、面部胀痛(提示细菌性鼻窦炎)。
用药要点:需通过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CRP)等检查确认细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如头孢克洛)等窄谱抗菌药,避免一开始就使用广谱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以减少对正常菌群的破坏及产生抗菌药耐药性的概率。
腹泻时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无需使用抗菌药的情况。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表现为水样便(无脓血)、伴恶心呕吐、低热,常发生于秋冬季节,病程1-3天,可自愈。此时使用抗菌药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因饮食生冷、油腻、腹部着凉或药物副作用(如泻药、抗生素)引起,症状为大便稀溏、无黏液脓血、无发热,通过调整饮食(清淡易消化)、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即可缓解。
必须使用抗菌药的情况(明确细菌/真菌感染)。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引起,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大便带血和白色黏液)、里急后重(频繁想排便但排不净)、高热(39℃以上),需使用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成人适用)或头孢曲松(儿童、孕妇适用)。霍乱或伤寒(罕见但紧急):霍乱表现为米泔水样便、剧烈呕吐,伤寒表现为持续高热(39-40℃)、玫瑰疹、腹痛,需立即就医并静脉使用抗菌药(如多西环素、头孢曲松)。真菌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出现顽固腹泻伴腹胀、大便呈豆腐渣样,需通过粪便真菌培养确诊,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
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抗菌药”组合(如蒙脱石散与抗菌药同服会降低药效),需根据感染菌类型选择药物,疗程通常5-7天,不可因症状缓解而提前停药。
感冒合并腹泻时的综合处理
胃肠型感冒(病毒感染,最常见):由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感冒症状(鼻塞、流涕)、腹泻(水样便)和恶心呕吐,无脓血便。处理原则: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需抗菌药。具体措施:补充水分(喝口服补液盐(ORS)或温开水,避免脱水);清淡饮食(吃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缓解症状:当低热时物理降温(温水擦浴),腹泻严重可短期服用蒙脱石散(间隔1-2小时服用益生菌)。
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性腹泻。处理原则:先就医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培养),明确细菌感染后联用抗感冒药物和抗菌药。注意事项:避免同时服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加重肠道刺激),注意抗菌药需遵医嘱选择对肠道细菌敏感的药物。
总结
记住多数情况下,感冒和腹泻无需抗菌药;只有明确细菌感染时,才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合理用药,既能守护健康,也能为未来保留“抗生素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