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这些习惯是“加速器”

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这些习惯是“加速器”
作者:邱磊   单位:中江县人民医院
582

提到脑血管疾病,很多人会下意识将其与中老年人专属疾病画上等号。但近年来,医院急诊室里越来越多年轻患者的身影,正在打破这一固有认知。35岁突发脑梗、28岁因脑出血住院的案例屡见不鲜。脑血管疾病不再是老年病,那些被年轻人视作常态的生活习惯,正悄然成为疾病的加速器。

高油高糖饮食:血管的健康隐患

“奶茶配炸鸡,快乐又解压”,这是不少年轻人的日常饮食写照。但长期摄入高油、高糖、高盐的食物,会让血管承受沉重负担。高油饮食会导致血液中特定成分含量异常,这些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会逐渐影响血管健康。高糖饮食则会通过特定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失去弹性,变得脆弱易破,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这种损伤具有隐蔽性。很多年轻人在体检时发现血脂、血糖偏高,却因没有明显不适而忽视。直到某天突然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才意识到血管早已出现问题。

昼夜颠倒作息:影响血管调节节奏

“凌晨2点睡,中午12点起”,熬夜、昼夜颠倒已成为年轻群体的普遍现象。人体血管的收缩、血压的调节、血液黏稠度的变化,都遵循着固定的规律。夜间本是血管放松、血压下降、身体修复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强行打乱这一节奏,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管被迫处于收缩状态,血压居高不下。

同时,熬夜还会影响凝血功能。睡眠不足时,血液中血小板活性增强,凝血因子浓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年轻人对熬夜的耐受性往往更强,初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头痛,但若长期忽视,血管会在反复的负担中逐渐失去自我调节能力,最终引发不可逆的损伤。

久坐不动:降低血管功能

“上班久坐8小时,下班躺平刷手机”,这种静态生活模式正成为年轻人血管健康的隐患。人体在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会推动血液流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特定物质,这种物质能扩张血管、抑制不良物质形成,让血管保持弹性。而长期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血液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多余的脂肪、糖分更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影响血管健康。

久坐对血管的危害具有累积性。即使每天偶尔运动,若整体久坐时间过长,仍无法抵消伤害。很多年轻人误以为年轻就是资本,直到出现下肢水肿、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才发现血管早已出现问题。

吸烟饮酒:直接损伤血管

吸烟和饮酒,是年轻人中常见的两大健康隐患,也是对血管最直接的伤害。香烟中的尼古丁会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痉挛、内皮损伤,而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则会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引发血管缺氧性损伤。

过量饮酒对血管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酒精会使心率加快、血压骤升,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酒精代谢产生的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影响血管健康。年轻人饮酒往往存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的特点,这种饮酒方式会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科学预防:维护血管健康

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并非不可逆转。想要远离疾病威胁,关键在于及时纠正不良习惯,为血管减负。饮食上,应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每周保证一定次数的鱼类摄入,帮助调节血脂。作息上,尽量保证每天充足的优质睡眠,避免熬夜,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运动上,每周至少进行一定时间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久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同时,坚决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直接伤害。

定期体检也至关重要,建议40岁以下年轻人每年进行一次血压、血脂、血糖检测,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每半年复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年轻不是免死金牌,血管的健康需要长期呵护。只有摒弃不良习惯,才能让血管保持良好状态,远离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2025-09-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