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恐惧“加重”病情 重症患者心理护理指南

别让恐惧“加重”病情 重症患者心理护理指南
作者:​古琳   单位: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567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各种精密仪器的滴答声不绝于耳,身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步履匆匆。在这里,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约70%的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康复进程,甚至加重病情。因此,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重症患者心理护理的相关知识。

一、重症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常见心理问题

1. 焦虑与恐惧:陌生的环境、身体的疼痛、对疾病预后的未知,都让重症患者陷入深深的焦虑和恐惧之中。他们担心自己能否康复,害怕治疗过程中的痛苦,甚至恐惧死亡的降临。

2. 抑郁:长时间的病痛折磨、与外界的隔离,使患者容易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进而引发抑郁情绪。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治疗也缺乏积极性。

3. 孤独感:在重症监护室,患者往往需要与家人分离,限制探视的规定让他们难以得到亲人的陪伴和慰藉,孤独感如影随形。

4. 愤怒与抵触:部分患者难以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愤怒,对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治疗。

(二)成因分析

1. 疾病因素:重症患者病情严重,身体机能受损,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这种身体上的痛苦和对死亡的威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2. 环境因素:重症监护室特殊的环境,如封闭的空间、24小时不间断的灯光、各种仪器发出的声响,都会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适感,加剧心理负担。

3. 信息缺乏: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了解不足,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误解。

4. 家庭与社会因素:担心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以及对未来工作、生活的担忧,也是重症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二、心理问题对病情的影响

负面心理状态会对重症患者的病情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焦虑和恐惧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这些负面情绪还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延缓伤口愈合,影响疾病的康复进程。抑郁情绪会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缺乏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重症患者心理护理指南

(一)医护人员层面

医护人员要以亲切、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定期向患者告知病情的进展、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让患者心中有数,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他们的误解和担忧。尽量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和舒适,合理调节病房的温度、湿度和光线。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减少仪器发出的噪音,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对于焦虑、恐惧的患者,可采用放松训练,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对于抑郁的患者,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看到病情好转的希望;对于有孤独感的患者,增加与他们的交流时间,给予情感上的慰藉。

(二)家属层面

家属要尽可能多地陪伴患者,通过语言、肢体接触等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和鼓励。即使无法进入病房,也可以通过视频通话、书信等方式与患者保持联系,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支持。

家属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措施。同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情绪感染患者。

家属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心理护理方法,如与患者聊天、为患者读报等,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患者也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病情和心理状态,尝试通过自我暗示、冥想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让他们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不仅有药物和手术的治疗,更有心灵的慰藉和支持,从而促进身体更好地康复。别让恐惧成为康复路上的绊脚石,重视心理护理,为重症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