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对普通人来说是充满仪器警报声、神秘又严肃的 “生命防线”。这里收治的都是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而 ICU 医护团队就像 “生命守护天团”,用专业与时间赛跑。很多人好奇,ICU 里的医护人员每天到底在忙什么?其实他们的每分每秒,都围绕着 “监测、干预、守护” 三个核心,为患者搭建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清晨:精准评估,制定当日 “生命守护方案”
凌晨 6 点,当外界还未苏醒,ICU 的医护人员已开始一天的工作。护士首先进行 “床头交接班”,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要逐一核对:从呼吸机参数、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血压,到输液速度、引流管通畅度,甚至患者夜间的翻身次数、尿量变化,都要详细交接,确保信息零遗漏。
医生团队则会开展 “晨间查房”,这是制定当日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他们会仔细查看患者的各项检查报告(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结合床旁查体(观察意识、听诊心肺、触摸皮肤温度),评估病情变化。比如,若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需调整呼吸机的氧浓度和呼气末正压;若血钾偏低,要计算精准的补钾剂量,避免心律失常风险。查房结束后,医生会明确每位患者的当日目标 —— 是尝试脱机、调整抗生素方案,还是加强营养支持,让团队成员各司其职。
与此同时,护士会为患者进行晨间护理:用温水擦拭皮肤、更换床单、清理口腔,预防压疮和感染。对无法自主进食的患者,还要通过鼻饲管输注营养液,输注前必须确认胃管位置,避免误吸引发肺炎。这些看似基础的护理,却是 ICU 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日间:实时监测,与 “生命危机” 秒速对抗
白天的 ICU,仪器警报声此起彼伏,医护人员的脚步从未停歇,他们的核心任务是 “实时监测病情,及时处理危机”。
护士每隔 1-2 小时就会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同时密切观察仪器数据的细微变化。比如,当心电监护仪出现 “室性早搏” 的波形,护士会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患者血压突然下降,需快速判断是否为血容量不足,及时补液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的剂量。在 ICU,“早发现 1 分钟,患者就多一分希望”,医护人员练就了 “听警报识风险” 的本领,能从不同频率的警报声中,快速识别危机类型。
医生则会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会定期进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整呼吸参数,逐步尝试 “脱机训练”—— 先降低呼吸机支持力度,观察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若能耐受,再短暂断开呼吸机,为拔管做准备。若患者出现感染加重,医生会联合微生物科,通过血培养、痰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原体,精准更换抗生素,避免盲目用药。
夜间:细致守护,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夜幕降临,ICU 的工作节奏并未放缓,反而更注重 “细致观察与稳定维护”。夜间患者迷走神经兴奋,容易出现心率减慢、血压波动,医护人员会加密监测频次,尤其是凌晨 2-4 点这个 “病情易波动期”,会每 30 分钟查看一次重点患者。
护士会为患者进行夜间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对使用镇静药物的患者,会每小时评估镇静深度,避免镇静过深影响呼吸,或镇静不足导致患者躁动拔管。若患者出现躁动,护士会先轻声安抚,调整舒适的体位,若无效再遵医嘱调整镇静药物剂量,同时确保输液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管路通畅固定,防止意外脱落。
医生会夜间查房,重点查看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比如,一位术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会仔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会立即安排床旁超声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及时启动止血治疗。
ICU 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充满了与时间的赛跑、与死神的较量。医护人员用专业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关怀,为重症患者搭建起 “生命的诺亚方舟”。他们的忙碌,是为了让更多患者能从 ICU 转出,回到普通病房,重新拥抱健康。正如一位 ICU 护士所说:“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患者能早日听到家人的呼唤,看到窗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