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辅食需要额外加盐吗

宝宝辅食需要额外加盐吗
作者:周丽燕   单位:广西贵港市妇幼保健院
69

先明白:宝宝为什么不需要额外加盐?

成年人需一定量的盐(钠)维持身体运转,但宝宝对钠的需求极低,且天然食物中已含足够的钠。

母乳和配方奶含适量钠,能满足0~6个月宝宝需求。添加辅食后,蔬菜、水果、肉类、谷物等天然食物也含钠,如100克胡萝卜约含42毫克钠,100克鸡肉约含63毫克钠。这些钠对食量小、代谢能力弱的宝宝而言,已足够支撑身体需求。

宝宝的肾脏像小型“处理工厂”,功能要到3岁左右才逐渐接近成人水平。过早额外加盐,会让“小工厂”超负荷运转,长期可能影响肾脏正常发育,就像给小马拉大车,超出承载能力会造成潜在伤害。

关键年龄:这个阶段加盐,伤害远超想象

很多家长纠结“加多少克盐安全”,却没意识到某个年龄段,无论加多少盐,都是不必要的伤害。

0~1岁:绝对禁止额外加盐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营养学会明确建议,1岁以内的婴儿辅食中不应添加盐。此阶段宝宝从母乳、配方奶和天然辅食中获取的钠,已能满足需求。

6个月的宝宝每天需钠约350毫克(相当于0.9克盐),100毫升母乳约含16毫克钠,若宝宝每天喝700毫升母乳,可摄入约112毫克钠;加上辅食中的钠,总共约200~250毫克,接近需求值。额外加盐会让钠摄入超标,像给满杯的水继续倒,必然溢出。

1岁以内宝宝味觉未发育成熟,不觉得“没加盐的食物淡”,是成人习惯高盐口味才觉得宝宝食物“没味道”。过早加盐还会让宝宝偏好高盐食物,增加长大后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1~3岁:严格控制,能不加就不加

1~3岁宝宝每天钠需求量约700毫克(相当于1.8克盐),可少量尝试加盐,但能不加就不加。若加,每天盐摄入量不应超过1克(约一小啤酒瓶盖的1/5)。

此阶段宝宝吃的食物种类更多,鸡蛋、鱼虾、豆制品等钠含量相对较高。家长可通过搭配食材丰富口味,如用番茄的酸甜、南瓜的香甜增加风味,而非依赖盐。

3岁以上宝宝肾脏功能逐渐成熟,可适量吃盐,但仍要控制摄入量,每天不超过3克,避免养成重口味。

这些“隐形盐”比直接加盐更危险

很多家长以为不给辅食加盐就安全了,却忽略加工食品中隐藏的盐,这些“隐形盐”更易导致宝宝钠摄入超标。

婴儿酱油/儿童酱油:即便标注“低盐”,每10毫升约含1克盐。给宝宝辅食加1~2毫升,就相当于摄入0.1~0.2克盐,对1岁以内宝宝是“额外负担”。

加工肉制品:火腿、香肠、肉松等为保鲜和调味,含大量盐。100克肉松约含5克盐,宝宝吃一小勺(约5克),就摄入0.25克盐。

零食:饼干、磨牙棒、海苔等制作时会加盐。1小包海苔(约4克)约含0.6克盐,宝宝易不知不觉吃进不少钠。

罐头食品:水果罐头、肉类罐头等含较多盐和糖,不适合做宝宝辅食。

给宝宝选食物时,要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关注“钠含量”。按中国标准,每100克食物钠含量≤120毫克属“低盐”,可优先选。

这样做,让宝宝的辅食“有味道”又健康

很多家长担心不加盐辅食没味道,宝宝不爱吃。其实,通过天然食材搭配,能做出美味健康的辅食,还能培养宝宝对天然食物的接受度。

利用食材本身的味道:南瓜、红薯、玉米等带甜味,番茄、洋葱、香菇等有独特鲜味,搭配起来能让辅食味道丰富,如南瓜泥拌米粉、用番茄煮烂面条,都无需加盐。

变换烹饪方式:蒸、煮、炖、炒等方式能让食材呈现不同口感和风味,清蒸的鱼肉、水煮的蔬菜,天然口感更易让宝宝接受。

让宝宝参与食物制作:宝宝自主进食后,可让他们抓握食物,通过触觉和嗅觉增加兴趣。有时宝宝不爱吃辅食,不是因为没味道,而是对进食方式没兴趣。

家长做好榜样:宝宝会模仿家长饮食习惯,家长喜欢重口味,宝宝也会受影响。全家养成清淡饮食习惯,对宝宝是最好的引导。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