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医对糖尿病有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中医对糖尿病有很大的作用
作者:惠复生   单位:广元利州区惠复生中医(综合)诊所
1779

大家是否知道,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消渴症”(就是现代糖尿病)。古人没有血糖仪,他们通过观察症状、体质和生活方式,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今天,我们从中医角度说说,为什么中医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独特价值。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知

中医对糖尿病(古称消渴症)有深刻而独特的认知,其核心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这一病机的形成和多种因素有关,饮食、情志、劳欲不当都可能引发疾病。中医治疗糖尿病时,体现了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它将糖尿病细致分为上消(肺热)、中消(胃热)、下消(肾虚)等不同证型。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全面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准确判断患者所属证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比如,肺热津伤型患者,主要表现是口渴多饮,可用消渴方,方中的黄连、天花粉等药材能清热润肺,缓解患者不适;胃热炽盛型患者多食易饥,用玉女煎,其中石膏、知母等可清胃泻火,调节胃的消化功能;阴阳两虚型患者畏寒肢冷,用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恢复体内阴阳平衡。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三大优势

1.未病先防:调理体质,截断病根

中医强调“治未病”,就是在疾病没发生前,通过调理体质预防疾病。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对疾病易感性不同,通过体质辨识,如痰湿质、气虚质等,可提前干预。比如,痰湿体质者因体内痰湿积聚,易发肥胖型糖尿病,针对这类人,可推荐茯苓、陈皮等健脾化痰药材,改善体质;气虚体质者代谢慢,气血运行不畅,用黄芪、山药益气升阳,增强身体正气,提高抵抗力,截断糖尿病发病根源。

2.综合调控:多靶点改善代谢

现代研究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科学依据,证实许多中药成分有多途径降糖作用。黄连中的小檗碱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让血糖更好被细胞利用;黄芪多糖可促进胰岛β细胞修复,提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葛根素能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平衡血糖和血脂代谢,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这些中药成分通过不同作用靶点,共同调节人体代谢功能,达到综合防控糖尿病目的。

3.症状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除用中药治疗糖尿病外,还可通过针灸、推拿、药膳等非药物疗法,缓解糖尿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比如,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疏通经络,改善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症状;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辅助控制血糖波动;山药薏米粥作为药膳,有健脾祛湿功效,可缓解糖尿病患者口干多尿等不适症状,让患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治疗疾病。

日常调护,中医教您这样吃与动

1.饮食原则

中医在饮食调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提倡“五谷为养”的饮食理念,建议优先选择低GI值的杂粮(如燕麦、荞麦等),这些杂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同时,中医还讲究“药食同源”,很多食物都有药用价值。比如苦瓜能清热,有助于降低血糖。而枸杞则能滋阴,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阴虚症状。另外,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吃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羊肉等),还有油腻和甜食也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加重体内的燥热,导致血糖升高。

2.运动建议

中医认为,适当运动有助于调节人体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通过上下拉伸,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太极拳的“云手”动作舒缓且刚柔相济,能疏肝理气、缓解压力、调节人体情绪状态。情绪稳定对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也很重要,因为长期压力和焦虑会导致肝郁化火,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调节身体、控制病情。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