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脑卒中的发生使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在与死亡争分夺秒的过程中,影像学检查犹如战场上的“侦察兵”,其中最有效的武器就是CT、MRI等影像技术手段。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及多层面重建功能,并且能够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变化情况,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在黄金时间窗内的诊治结果直接决定着患者的生死存亡。
1 黄金时间窗:脑卒中救治的生死线
发生脑卒中后,脑细胞将以每分钟大约190万的数量死亡,因此目前国际上公认静脉溶栓“金标准”的时间为发病后的4.5小时以内。对于动脉取栓而言,必须在6小时内进行,在这个时间段内迅速、准确地做出临床诊断并及时给予相应有效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CT及MRI无疑是临床医师手中的利器。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可能让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留下终身残疾甚至失去生命。
2 CT:脑卒中救治的 “快速反应部队”
CT因其极高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急性期脑卒中的急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患者入院到进行颅脑CT扫描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如果排除了其他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这十分钟对危重患者的急救来说非常宝贵,为后续治疗决策节省了关键时间。
CT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它能很快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如果将两者混淆在一起进行处理则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目前,CT扫描技术是诊断急性期颅内出血最常用的方法。CT检查能够迅速地确定出血部位、大小及形态,并且可以准确测量出血量,为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提供了决定性依据。
不过,CT 也有其局限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6 小时内),CT 对脑组织缺血改变的显示不够敏感,常常难以发现早期梗死病灶,这可能会影响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进而影响治疗策略的精准制定。
3 MRI:脑卒中诊断的 “精准侦察兵”
与CT相比,MRI如同一个更为细心的侦察员,其优势在于拥有更高的空间分辨力及对比度。同时,MRI较之于CT对脑组织缺血的敏感程度更高,最早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几分钟即可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检测出相应的梗死病灶,并且能够明确地显示出缺血区的范围以及部位信息,从而帮助临床医师精确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以便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然而,MRI 检查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 15-30 分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超急性期脑卒中急诊中的应用。此外,MRI 检查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对于躁动、意识不清的患者,往往需要镇静处理,这也会延误治疗时间,在分秒必争的急救中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4 协同作战:为脑卒中患者赢得生机
虽然CT和MRI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但是可以互补发挥作用。临床工作中,首先做的是CT检查,目的是能够快速排除出血性脑卒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头颅平扫来评估早期梗死迹象。而对于一些急性期就诊或疑似有较大动脉闭塞性病变而考虑行静脉溶栓治疗者,在具备相关设备和技术的前提下则需立即给予MR灌注成像(MRI perfusion imaging,MPI),更精准地评估脑组织缺血情况,指导取栓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 和 MRI 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例如,新一代的 CT 设备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扫描,并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功能 MRI 技术的应用,使得对脑组织缺血的评估更加精准。
脑卒中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CT 的快速响应为急诊救治赢得了先机,MRI 的精准诊断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协同作战,才能为脑卒中患者争取更多的生机,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