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作为人体的 “司令部”,掌控着我们的思维、行动、感知等一切生命活动。它如同精密的仪器,每一个部件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然而,它也十分脆弱,脑外伤与脑血管病就像两颗潜伏的 “炸弹”,随时可能威胁其正常运转。
脑外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作用所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其发生场景多样,可能是交通事故中的猛烈撞击,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意外摔倒。常见的脑外伤类型有轻度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内出血等。轻度脑震荡多因头部受到撞击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为数秒至数分钟,醒来后对受伤经过记忆模糊,就像脑海中出现了一段空白的胶片,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看似轻微的表现,其实是大脑在提示受到了损伤,切不可因症状暂时缓解而掉以轻心。
颅骨骨折则可能由更强烈的外力导致,骨折部位可能会有肿胀、压痛,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明显的异常。若骨折损伤到血管,还可能出现头皮血肿,血肿大小不一,小的如鸡蛋,大的可能覆盖整个头顶。更严重的是,颅底骨折可能会引发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即鼻腔或耳道流出清亮的液体,这是非常明确的 “求救信号”,此时绝对不能堵塞鼻腔或耳道,需立即就医,防止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脑内出血是脑外伤中较为严重的情况,外力导致脑内血管破裂出血,会压迫脑组织,就像一块石头压在了精密的仪器上。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难以忍受,仿佛头部要炸开一样,同时伴有频繁呕吐,呕吐多呈喷射状。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甚至出现肢体瘫痪、抽搐等症状,若不及时救治,会严重危及生命。
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的异常病变,其发病往往较为突然,如同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巨浪,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出血多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引起,患者常在情绪激动或用力时突然发病,就像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断裂,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严重者会迅速陷入昏迷。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尤其要警惕,血压的骤升可能成为脑出血的导火索。
脑梗死则是因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如同农田断了水源。发病时常有肢体麻木、无力,比如一侧肢体无法抬起、持物掉落;还可能出现言语困难,说话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就像突然患上了 “语言障碍症”;部分患者会有头晕、视物模糊、行走不稳等症状,感觉脚下像踩了棉花。这些症状可能在安静状态下出现,且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逐渐加重,千万不要误以为是疲劳所致而延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仿佛 “头要炸开一样”,这种疼痛的剧烈程度往往让患者难以忍受,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颈部僵硬,低头时会感到明显的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这种头痛往往是患者一生中经历过的最剧烈的头痛,是极具代表性的 “求救信号”,一旦出现,必须争分夺秒地就医。
不同人群在脑外伤和脑血管病的易感性上存在差异。脑外伤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儿童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在玩耍时发生意外;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平衡能力减弱,易摔倒导致头部受伤。而脑血管病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熬夜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脑外伤和脑血管病同样重要。对于脑外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儿童玩耍时要有成人看护,老年人行动时要小心谨慎,避免摔倒;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于脑血管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盐食物;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总之,脑外伤与脑血管病的 “求救信号” 多种多样,且往往来势汹汹。我们每个人都应了解这些信号,关注自身和身边人的健康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对大脑造成的损害,保护我们的 “生命中枢”,让大脑持续正常运转,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