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支架术后护理“三步法”:药物、运动、复查全攻略

冠心病支架术后护理“三步法”:药物、运动、复查全攻略
作者:任秀华   单位:德州市中医院 心血管科
11173

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后,血管虽暂时畅通,但术后管理才是决定长期预后的关键。若忽视术后护理,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再狭窄率可达10%,甚至可能引发心梗等致命并发症。科学护理需遵循“药物、运动、复查”三步法,三者缺一不可。

一、第一步:精准用药,筑牢抗栓防线

支架术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临床常用“双抗治疗”方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前者需终身服用,后者至少服用12个月。例如,一位65岁患者术后因擅自停用氯吡格雷,3周后突发胸痛,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栓完全堵塞血管,险些丧命。这一案例警示:擅自停药是术后大忌。

除抗血小板药物外,他汀类降脂药需长期服用,目标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1.8mmol/L以下。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还需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和ACEI/ARB类药物(如培哚普利),以控制心率、血压,保护心脏功能。

用药注意事项:

1.出血风险:服用抗血小板药期间,若出现牙龈出血、黑便等,需立即就医调整剂量。

2.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同服,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3.定期监测: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若出现肌肉酸痛需警惕横纹肌溶解症。

二、第二步:科学运动,激活血管循环

支架术后运动需遵循“循序渐进、个体化”原则。术后1周内以低强度活动为主,如床边坐立、缓慢行走;1个月后可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降低再狭窄风险,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运动强度判断方法:

1.Borg劳累程度分级:运动时感觉“稍微有点累”(11-13级)。

2.谈话法:运动中仍能完整说出句子,无喘息。

3.专业评估:通过心肺运动试验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运动过量导致心肌缺血。

真实案例:一位58岁患者术后坚持每日快走,3个月后复查发现,原本狭窄的血管周围新生了细小血管(侧支循环),心脏供血能力显著提升。相反,另一位患者因恐惧运动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引发肺栓塞。

运动禁忌:

1.胸痛、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运动。

2.避免在极端天气(如高温、严寒)或污染环境中运动。

3.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放松,防止肌肉拉伤。

三、第三步:定期复查,动态监测病情

支架术后复查是调整治疗方案的“指南针”。推荐复查频率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一次,项目包括:

1.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早期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家用12导联心电仪可实现居家监测,数据异常时医生会主动干预。

2.血常规与凝血功能: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预防出血或血栓。

3.血脂与肝肾功能: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避免肝损伤。

4.心脏超声:观察心功能变化,预防心力衰竭。

复查重要性:

1.一项纳入10万例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定期复查者5年生存率比未复查者高23%。

2.支架内再狭窄早期无症状,仅通过复查才能发现。例如,一位患者术后1年复查冠脉CTA,发现支架边缘斑块进展,及时调整药物后避免心梗发生。

四、综合管理:心理与生活方式双管齐下

1.心理疏导:术后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70%,可通过参加患者支持小组、心理咨询缓解压力。

2.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血栓形成,酒精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3.饮食控制: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原则,多吃芦笋、木耳等护血管食物,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

五、结语

支架植入仅是冠心病治疗的“起点”,术后护理才是持久战。通过规范用药、科学运动、定期复查,配合健康生活方式,患者可显著降低再狭窄风险,重获高质量生活。记住:每一次按时服药、每一步科学运动、每一份复查报告,都是对心脏的守护承诺。

2025-08-13
分享    收藏